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許定銘:從《鄉土》到《新語》

《鄉土》扉頁。「鄉土」二字是集魯迅的筆跡

難得一見的《新語》

羅琅在他的《香港文化腳印》(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4)中有一篇〈香港刊物掇拾〉和〈香港刊物掇拾續篇〉,主要介紹香港一九五O及六O年代的文藝雜誌。他在文內談到了《鄉土》、《新語》、《茶點》、《七彩》、《知識》、《青年樂園》、《文藝世紀》、《海光文藝》、《南洋文藝》、《南燕》和《文藝伴侶》,這些刊物有個特色:或多或少與香港左派文化人有關,而執筆者亦多為當日的左派文人。

如果把《文藝新潮》、《中國學生週報》、《人人文學》、《海瀾》、《當代文藝》、《文壇》、《文學世界》……及其他所謂「綠背文學」,視為右派文藝刊物,則羅琅所談的這些期刊當為一九五O及六O年代,香港文藝期刊的另一面。

他所提的刊物中,水平較高及廣為人知的,只有《文藝世紀》和《海光文藝》。《文藝世紀》一九五七年六月創刊,至一九六九年末,出了超過十二年,凡一五一期才停刊,歷史悠久且為左派文人成長的搖籃,受人注目,理所當然;《海光文藝》由羅孚主政,招攬當年左右派年輕文人溶合一起寫稿,雖然只出了十三期,但水平頗高,受重視是必然的。

除了文藝,我對由吳其敏(1909~1999)先後主持的《鄉土》和《新語》比較有興趣。我對它們感到好奇,完全因為罕見。說《鄉土》和《新語》罕見,因為它們不以香港為主要銷場,雜誌主要以南洋星馬泰等地的讀者為主,每期出版後大部分運到南洋去,留在本地的沒怎麼發行,只有少數在熟悉的書店出售,幾十年過去,差不多全受自然淘汰了,舊書市場上甚少出現。

一九九五年我在多倫多懷鄉書房買過一本《鄉土》合訂本的第一卷,包含了首半年的十二期,後來還寫過一篇〈文藝家編的《鄉土》〉(二零零零年六月刊於《香港文學》)。前輩藍真讀了,說他當年很喜歡《鄉土》,也曾為它寫稿,可惜停刊後未存,不能再讀,稿也沒留底,我隨即給他送了去。後來我在舊書的拍賣會上也見過幾次合訂本的《鄉土》,可惜全是蟲蛀了大半的,不忍卒睹,沒拍。說到這裡,發發牢騷:一九五O年代的雜誌合訂本,像《鄉土》和《文學世界》,大多蟲蛀的令人發毛,不敢觸碰,當然不能閱讀。後來請教過專家,原來當年製合訂本時,用的是漿糊而不是膠水,能走脫不被蟲蛀的,少之又少,如果你有幸買到一九四O及五O年代的雜誌合訂本,而又未被蟲蛀的,懇請珍重,那是寶哩!

綜合性半月刊《鄉土》,由吳其敏督印,陸無涯主編,香港新地出版社印行,創刊於一九五七年元旦, 出到一九六零年六月十六的一期才停。十六開三十二頁的《鄉土》主要側重於山水遊蹤、影劇天地、民間藝術、人物和文學方面,還經常報導國內的新䢖設和新事物,很受關心國內新發展的南洋華僑歡迎,又得端木蕻良、熊佛西、阿甲、周立波、豐子愷、秦牧、魏金枝、顧仲彝……等名家執筆,銷量相當不錯。可惜,五O年代末,南洋多地政府突然頒佈新政策,禁止《鄉土》等有關中國的刊物及書籍發售,《鄉土》只好停刊,連出版社也受牽連關閉了。

《鄉土》停刊後,吳其敏另組嚶鳴出版社,於一九六一年三月,以筆名「吳石如」主持、李揚主編,出版性質與《鄉土》接近的《新語》。據羅琅說此刊也出了好幾年(好像出到一九六三年才停刊?),但不知何故,《新語》比《鄉土》還罕見,多年來舊書市場上從未見過,直到最近,才有幸買到出版於六一年七月的第一卷第八期。

從這期看,《新語》也是十六開三十二頁的綜合性半月刊,內容相當雜,包括半月新語、讀書隨筆、戲劇藝術、歷史人物、歐國奇聞、愛情之花、小說散文……等十多個欄目,刊文二十餘篇,比較突出的是葉靈鳳譯的〈紀伯倫散文詩選〉,陳思(曹聚仁)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林下風(侶倫)的〈書籍.生活.情趣〉,林如笑(高旅)的長篇連載《金剃刀》,意妮(羊璧)的〈在紙上摸象的人〉……等(括號內的名字是我加上去的),全是當年左派文壇上頗有名氣的人物,卻都用了較少人知道的筆名,這是為甚麼呢?

羅琅在〈香港刊物掇拾〉中說《新語》「要求比《鄉土》稍為低調一些」,這個「低調」,我的理解是:不用國內名家署名的文章,就連香港左派名家的文章,也得用化名才行。據說當年南洋的海關是一見到「熟悉」的筆名,即扣起禁止入口,此所以才會出現某出版社把「端木蕻良」改成「端良」的笑話,這也苦害了我們這群後來的研究者。不過,當年的文藝書刊全部主銷南洋,本地商家此舉也是迫於無奈。

羅琅還說,《新語》的作者還有夏易、夏炎冰、黃夏、李祖澤、李怡和他本人,都是當年的年輕作家,在一九六O年代曾一紙風行的《五十人集》(香港三育圖書,1961)和《五十又集》(香港三育圖書,1962),都是《新語》中雜文的選本,可見此刊水平不低,可惜無緣得讀,研究香港新文學,每每都只得一句「盼來日得見」,可悲!

──2016年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