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詩人蘆荻
許定銘
香港有兩位筆名都叫「蘆荻」的詩人,為了避免混淆,後來都冠上原姓,成了方蘆荻和陳蘆荻。
方蘆荻(1940~2010)是廣東開平人,在香港受教育及成長,珠海書院畢業,曾任教師、記者及編輯。他活躍於一九五O至七O年代的香港文壇,在報刊上發表大量現代詩,曾加入月華詩社及座標現代文學社,集體文集《靜靜的流水》、《棠棣》、《向日葵》、《軌跡》、《綠夢》……等都收入他的詩作。
陳蘆荻(1912~1994)是廣東南海人,中山大學畢業,一九三六年加入廣州藝術工作者協會,他和溫流、黃甯嬰、陳殘雲等投身於抗戰詩歌的創作。戰後到香港,與陳殘雲、黃寧嬰復刊了《中國詩壇》,與胡明樹合編《學生文叢》,同時也在香島中學任教,到一九四九年返回內地。
陳蘆荻建國前出過《桑野》、《馳驅集》、《遠訊》和《旗下高歌》(香港人間書屋,一九四九),均署名「蘆荻」。《旗下高歌》僅七十二頁,收〈站在這面大旗下〉、〈百萬雄師下江南〉、〈為解放南京而歌〉、〈向光明的時代邁進〉和〈獻給人民的大上海〉等五首詩歌,都是在「解放大軍渡江前夕至上海解放的這段時間寫的」,可作為時代的紀錄。
兩位蘆荻的創作年代及詩風完全不同,應該很容易分辨的。
懷蘆荻
許定銘
文友來電郵問及蘆荻的資料,想到蘆荻已走了好幾年,文壇上竟無人留下片言隻字,令人黯然神傷!
應該是年多前的事了,與沈西城通電話,他告訴我詩人西去了。西城與詩人的辦公室好像同一層樓,某日想起好像很久沒見詩人了,過去一問,才知他突然走了,好像是心臟問題。
蘆荻原名方榮焯(1940~2010?)一九五O年代中涉足香港文壇,他對組織文社及參與集體文集的出版頗有興趣,曾先後組織過新月社,月華詩社和座標現代文學社。
組織新月社和月華詩社是一九五O年代末的事,社友有夕陽、草川、波瀾和柏雄等人,曾出過《月華詩刊》。座標現代文學社出現於一九六O年代初期《星島日報》的學生園地,當時該社是園地上水平較高及較前衛的一群,每有文章發表,我都追讀。他們曾出過一本叫《軌跡第一象限》的期刊,看書名,是期望每年出四期的,可惜這第一期印好了都沒有發行。傳說書印好了,他們沒錢取貨,只取走了幾本樣書,後來不了了之,書不知如何處理了?不過我肯定《軌跡第一象限》是印好了的,記不起我從誰那兒借讀過,可五十年後只記得是方型的文藝刊物。此事吳萱人訪問蘆荻的好友草川(見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一九九九年版《香港六七十年代文社運動整理及研究》)時曾詳談過。
蘆荻在香港文化界活動超過半世紀,可惜沒有個人的文藝單行本傳世,劉以鬯《香港文學作家傳略》中有關蘆荻的那篇,資料詳盡,很可能是他自己撰寫的,裡面提到:
在《傳略》中還提到他曾參加的集體文集有《靜靜的流水》、《沙漠的綠洲》、《棠棣》和《向日葵》等。
《靜靜的流水》(香港自由出版社,一九五九)是香港第一本由青年學生自資出版的小說散文合集,二十多位作者都是當年活躍於香港文壇的年輕人:麥席珍、張曼儀、潘兆賢、人木(朱韻成)、李海眉(李立明)、黃俊東、盧文敏……,在香港的文壇上都曾留下了深深的足印,對香港文學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名字。蘆荻在此發表了總題《生命廻響曲》的散文,合共二千餘字的《生命與愛》和《影子的頌讚》,是兩篇抒情而具哲理的文章,歌頌生命是有意義而充滿愛的,人生則是永遠緊貼着你的影子,需要你的讚揚,需要你的歌唱……,我們接觸到的,是充滿激情追求光明的靈魂。
《棠棣》出版於一九六O年初,我曾寫過一篇《接近成熟的青果──〈棠棣〉》(見拙著《書人書事》),此書由潘兆賢、梁文心、李學銘、李海眉、蘆荻……等人合著,任畢明寫序時說此書「像一枚將成熟而未成熟或剛剛成熟的蘋果的味道」,並指出他們都是很有前途的文藝青年。蘆荻在此發表了《星光盪漾下的心湖》,可惜此書已失,不知是散文還是詩。
《沙漠的綠洲》(香港藍灣出版社,一九五九)是本短篇小說集,包括:易滄的《大時代的插曲》、白駒的《海燕》、潘兆賢的《梅影心聲》、李學銘的《孤寂》、亞波羅的《隱蔽着的閃光》、郭冰萍的《懺情恨》、維琪的《湖畔》和李海眉的《三代》等八篇,並沒有蘆荻的作品,何以《傳略》中會弄錯?還是他用了我們不知道的筆名?不過,人的記憶是最靠不住的,其實出版於一九六O年代初期的集體文集《綠夢》(香港阡陌文社,一九六三)中也有蘆荻的詩作,他卻漏記了。
以上蘆荻曾參與的合集中,都是只有一篇作品的,只有《向日葵》(香港向日葵出版社,一九六O)例外。
《向日葵》是潘兆賢、盧柏棠、滄海、林蔭、陳其滔、玉笛子、鐵輝、吳天寶、新潮、羅匯靈、蘆荻、古樸、諸兆培、子匡等十四人的合集,三百多頁的書內,每人各有獨立小輯,等於十四本小書合釘一起。
蘆荻的那輯叫《別了,妳繫戀的夢土》,輯前的介紹中這樣說:
蘆荻寫散文時喜歡以書信形式表達,愛以總題《蘆窗寄簡》之一、之二等順序發表,我一九六二年初涉足文壇,在《星島日報》學生園地投稿時,《蘆窗寄簡》經常見刊,好像已排到「之幾十」了。年輕的蘆荻感情豐富而多愁善感,是個憂鬱小生,他的文章每每先設計一名受信者,然後以傾訴法訴心聲,他刻意營造優美的意境,然後把情感溶入詩文中傳遞給對方。集中的三篇,都採用這種表達手法,尤其《別了,妳繫戀的夢土》,有副題《謹此獻奉亡友MY三週年祭》,更透過信件隱隱叙述了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我愛蘆荻的詩多於散文,集中《蘆荻曲》、《威尼斯過客》、《海的來鳥》、《灰色的夢原》、《夜禱》、《六月,戀之戀》等六首中,以寫在大海中飄盪的《海的來鳥》意象最突出:
蘆荻一九五七年開始詩創作,一向署名「蘆荻」,後來知道香港一九四O年代已有詩人「陳蘆荻」(1912~1994),為免混淆,其後寫詩便署「方蘆荻」,寫散文及小說則署由英文名譯過來的「方雅倫」。蘆荻創作的高峰期在一九五O至七O年代,不單在各報刊發表創作,一九六O年代初,丁平主編的《華僑文藝》改為《文藝》後,蘆荻曾加入協助編輯,也在那兒發表了不少詩作,直到他任報界編輯及記者後,興趣則轉移到攝影去,一九七八年曾獲全港攝影記者比賽冠軍。
──2012年11月
2013年1月刊於《大公報‧文學》
蘆荻有知也搖頭
許定銘
拙著《懷蘆荻》今年一月原刊於《大公報‧文學》版,沒想到十月間參加某文化聚會時,朋友說很高興在某刊物上讀到我的《懷蘆荻》,令我錯愕。連從洛杉磯來的柯振中,從台北來的盧文敏都讀到了這篇文章,偏偏當事人的在下,不知也未見過拙著被轉載了。文章是寫給人家讀的,有人肯轉載,是我的光榮,也是讀者之福,只是我至今未見該刊物,不知他們有否注明是轉載的?不然讀者以為我一稿兩投,或是《大公報》老編問起時,我瞠目不知所答,那就不妥當了!
後來在另一場合遇到該刊物的老編,他主動告訴我用了我的《懷蘆荻》,說是請某博士問過我的。事實上我與某博士每星期均在茶敘上見面,他從未問過我,甚至在刊物出版後,也沒送我一份。我笑問該編輯:有稿費嗎?他苦笑搖頭!
其實許某也不在乎那區區的稿費,只是記起幾年前與該編輯有關的一宗稿費誤會:
某次在宴會上該人向我約稿,並說每千字百元。我期期艾艾沒立即答允,心道:每千字二三百元已是頗低的稿酬,只肯付一百,是不是偏低了些?……豈料再交談一會,才知道原來每千字一百不是他付我的稿費,是我要付他的印刷費!
老天,五十年前小許學生時代投稿也收十元一千字稿費,從未試過寫了稿,還要付印刷費叫人出版的,真是笑話!
──2013年12月
許定銘
香港有兩位筆名都叫「蘆荻」的詩人,為了避免混淆,後來都冠上原姓,成了方蘆荻和陳蘆荻。
方蘆荻(1940~2010)是廣東開平人,在香港受教育及成長,珠海書院畢業,曾任教師、記者及編輯。他活躍於一九五O至七O年代的香港文壇,在報刊上發表大量現代詩,曾加入月華詩社及座標現代文學社,集體文集《靜靜的流水》、《棠棣》、《向日葵》、《軌跡》、《綠夢》……等都收入他的詩作。
陳蘆荻(1912~1994)是廣東南海人,中山大學畢業,一九三六年加入廣州藝術工作者協會,他和溫流、黃甯嬰、陳殘雲等投身於抗戰詩歌的創作。戰後到香港,與陳殘雲、黃寧嬰復刊了《中國詩壇》,與胡明樹合編《學生文叢》,同時也在香島中學任教,到一九四九年返回內地。
陳蘆荻建國前出過《桑野》、《馳驅集》、《遠訊》和《旗下高歌》(香港人間書屋,一九四九),均署名「蘆荻」。《旗下高歌》僅七十二頁,收〈站在這面大旗下〉、〈百萬雄師下江南〉、〈為解放南京而歌〉、〈向光明的時代邁進〉和〈獻給人民的大上海〉等五首詩歌,都是在「解放大軍渡江前夕至上海解放的這段時間寫的」,可作為時代的紀錄。
兩位蘆荻的創作年代及詩風完全不同,應該很容易分辨的。
懷蘆荻
許定銘
文友來電郵問及蘆荻的資料,想到蘆荻已走了好幾年,文壇上竟無人留下片言隻字,令人黯然神傷!
應該是年多前的事了,與沈西城通電話,他告訴我詩人西去了。西城與詩人的辦公室好像同一層樓,某日想起好像很久沒見詩人了,過去一問,才知他突然走了,好像是心臟問題。
蘆荻原名方榮焯(1940~2010?)一九五O年代中涉足香港文壇,他對組織文社及參與集體文集的出版頗有興趣,曾先後組織過新月社,月華詩社和座標現代文學社。
組織新月社和月華詩社是一九五O年代末的事,社友有夕陽、草川、波瀾和柏雄等人,曾出過《月華詩刊》。座標現代文學社出現於一九六O年代初期《星島日報》的學生園地,當時該社是園地上水平較高及較前衛的一群,每有文章發表,我都追讀。他們曾出過一本叫《軌跡第一象限》的期刊,看書名,是期望每年出四期的,可惜這第一期印好了都沒有發行。傳說書印好了,他們沒錢取貨,只取走了幾本樣書,後來不了了之,書不知如何處理了?不過我肯定《軌跡第一象限》是印好了的,記不起我從誰那兒借讀過,可五十年後只記得是方型的文藝刊物。此事吳萱人訪問蘆荻的好友草川(見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一九九九年版《香港六七十年代文社運動整理及研究》)時曾詳談過。
蘆荻在香港文化界活動超過半世紀,可惜沒有個人的文藝單行本傳世,劉以鬯《香港文學作家傳略》中有關蘆荻的那篇,資料詳盡,很可能是他自己撰寫的,裡面提到:
準備於晚年退休後,替報章撰寫一部傳記式的《記者回憶錄》及一部長篇小說《生命長河》。(頁180)蘆荻辭世時應該未退休,此兩書我均未見,恐怕是壯志未酬了!
在《傳略》中還提到他曾參加的集體文集有《靜靜的流水》、《沙漠的綠洲》、《棠棣》和《向日葵》等。
《靜靜的流水》(香港自由出版社,一九五九)是香港第一本由青年學生自資出版的小說散文合集,二十多位作者都是當年活躍於香港文壇的年輕人:麥席珍、張曼儀、潘兆賢、人木(朱韻成)、李海眉(李立明)、黃俊東、盧文敏……,在香港的文壇上都曾留下了深深的足印,對香港文學稍有認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名字。蘆荻在此發表了總題《生命廻響曲》的散文,合共二千餘字的《生命與愛》和《影子的頌讚》,是兩篇抒情而具哲理的文章,歌頌生命是有意義而充滿愛的,人生則是永遠緊貼着你的影子,需要你的讚揚,需要你的歌唱……,我們接觸到的,是充滿激情追求光明的靈魂。
《棠棣》出版於一九六O年初,我曾寫過一篇《接近成熟的青果──〈棠棣〉》(見拙著《書人書事》),此書由潘兆賢、梁文心、李學銘、李海眉、蘆荻……等人合著,任畢明寫序時說此書「像一枚將成熟而未成熟或剛剛成熟的蘋果的味道」,並指出他們都是很有前途的文藝青年。蘆荻在此發表了《星光盪漾下的心湖》,可惜此書已失,不知是散文還是詩。
《沙漠的綠洲》(香港藍灣出版社,一九五九)是本短篇小說集,包括:易滄的《大時代的插曲》、白駒的《海燕》、潘兆賢的《梅影心聲》、李學銘的《孤寂》、亞波羅的《隱蔽着的閃光》、郭冰萍的《懺情恨》、維琪的《湖畔》和李海眉的《三代》等八篇,並沒有蘆荻的作品,何以《傳略》中會弄錯?還是他用了我們不知道的筆名?不過,人的記憶是最靠不住的,其實出版於一九六O年代初期的集體文集《綠夢》(香港阡陌文社,一九六三)中也有蘆荻的詩作,他卻漏記了。
以上蘆荻曾參與的合集中,都是只有一篇作品的,只有《向日葵》(香港向日葵出版社,一九六O)例外。
《向日葵》是潘兆賢、盧柏棠、滄海、林蔭、陳其滔、玉笛子、鐵輝、吳天寶、新潮、羅匯靈、蘆荻、古樸、諸兆培、子匡等十四人的合集,三百多頁的書內,每人各有獨立小輯,等於十四本小書合釘一起。
蘆荻的那輯叫《別了,妳繫戀的夢土》,輯前的介紹中這樣說:
在其作品中瀰漫着一股熱情。他認為寫作中的要旨是要把社會中不平的,不合理的事態盡量地暴露出來,而面對現實大聲疾呼,給一切蒙在鼓裡的人認識清楚,在這文明社會裡究竟蘊藏着甚麼東西,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同情心,使那些在苦難中的靈魂得以獲得愛的甘霖!這是剛滿二十歲的蘆荻底理想,也是他創作的原動力。《別了,妳繫戀的夢土》中包括《蘆荻曲》等詩作六首,散文《迢遞藍橋無限路》、《蘆窓夜語》和《別了,妳繫戀的夢土》三篇,共佔二十八頁,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蘆荻寫散文時喜歡以書信形式表達,愛以總題《蘆窗寄簡》之一、之二等順序發表,我一九六二年初涉足文壇,在《星島日報》學生園地投稿時,《蘆窗寄簡》經常見刊,好像已排到「之幾十」了。年輕的蘆荻感情豐富而多愁善感,是個憂鬱小生,他的文章每每先設計一名受信者,然後以傾訴法訴心聲,他刻意營造優美的意境,然後把情感溶入詩文中傳遞給對方。集中的三篇,都採用這種表達手法,尤其《別了,妳繫戀的夢土》,有副題《謹此獻奉亡友MY三週年祭》,更透過信件隱隱叙述了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我愛蘆荻的詩多於散文,集中《蘆荻曲》、《威尼斯過客》、《海的來鳥》、《灰色的夢原》、《夜禱》、《六月,戀之戀》等六首中,以寫在大海中飄盪的《海的來鳥》意象最突出:
而海,在躍動已從平面的描寫而至立體的刻劃,把人帶進大海的載浮載沉中。
而帆,在起落
躍動,起落
起落,躍動
蘆荻一九五七年開始詩創作,一向署名「蘆荻」,後來知道香港一九四O年代已有詩人「陳蘆荻」(1912~1994),為免混淆,其後寫詩便署「方蘆荻」,寫散文及小說則署由英文名譯過來的「方雅倫」。蘆荻創作的高峰期在一九五O至七O年代,不單在各報刊發表創作,一九六O年代初,丁平主編的《華僑文藝》改為《文藝》後,蘆荻曾加入協助編輯,也在那兒發表了不少詩作,直到他任報界編輯及記者後,興趣則轉移到攝影去,一九七八年曾獲全港攝影記者比賽冠軍。
──2012年11月
2013年1月刊於《大公報‧文學》
蘆荻有知也搖頭
許定銘
拙著《懷蘆荻》今年一月原刊於《大公報‧文學》版,沒想到十月間參加某文化聚會時,朋友說很高興在某刊物上讀到我的《懷蘆荻》,令我錯愕。連從洛杉磯來的柯振中,從台北來的盧文敏都讀到了這篇文章,偏偏當事人的在下,不知也未見過拙著被轉載了。文章是寫給人家讀的,有人肯轉載,是我的光榮,也是讀者之福,只是我至今未見該刊物,不知他們有否注明是轉載的?不然讀者以為我一稿兩投,或是《大公報》老編問起時,我瞠目不知所答,那就不妥當了!
後來在另一場合遇到該刊物的老編,他主動告訴我用了我的《懷蘆荻》,說是請某博士問過我的。事實上我與某博士每星期均在茶敘上見面,他從未問過我,甚至在刊物出版後,也沒送我一份。我笑問該編輯:有稿費嗎?他苦笑搖頭!
其實許某也不在乎那區區的稿費,只是記起幾年前與該編輯有關的一宗稿費誤會:
某次在宴會上該人向我約稿,並說每千字百元。我期期艾艾沒立即答允,心道:每千字二三百元已是頗低的稿酬,只肯付一百,是不是偏低了些?……豈料再交談一會,才知道原來每千字一百不是他付我的稿費,是我要付他的印刷費!
老天,五十年前小許學生時代投稿也收十元一千字稿費,從未試過寫了稿,還要付印刷費叫人出版的,真是笑話!
──2013年12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