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鄭慧和她的作品

尋找鄭慧
許定銘


讀羅孚《南斗文星高》﹙香港天地圖書,一九九三﹚,書後有篇〈香港的文學和消費文學〉的代後記,在談及香港的流行文學時,他認為在五十年代極受歡迎的女作家鄭慧,就是八十年代的岑凱倫。六十年代初,我曾讀過鄭慧的小說,後來也粗略看過岑凱倫的東西;雖然已事隔多年,但我對羅孚「鄭慧即是岑凱倫」的說法,有不同的見解,因兩者的題材和筆法,都不似是出自同一個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羅孚還透露他六十年代中期辦文藝月刊﹙銘按:應該是指《海光文藝》﹚時,曾拉過鄭慧的稿。如此「接近」過鄭慧的羅孚,居然對鄭慧都一無所知,實在令人驚訝!

鄭慧雖然只是個流行作家,談嚴肅的純文學,輪不到她;然而,要談香港文學,就不能忽略流行文學、消費文學之類。因此,在五六十年代,曾擁有大批讀者的鄭慧、依達和孟君等,就不能不涉及了。

讀羅孚此文後,激發起我「尋找鄭慧」的決心。

朋友佘君,若干年前曾語我其母與鄭慧是極要好的同學;於是我先去信美國東部聯絡佘君,再由佘君邀伯母出馬,希望約見鄭慧。豈料竟得壞消息:鄭慧已於九三年因喉癌逝世,其夫鄭維國也於不久後撒手西去。雖然見不到鄭慧,卻見到她的姊姊鄭慧舒,有幸得到不少資料,可惜連她的手稿與簽名都落了空。

鄭慧﹙一九二四~一九九三﹚原名鄭慧嫻,廣東中山人,卻在上海出生及長大。母雖早歿,亦有姊及弟妹共七人;鄭慧在家中排行第二,以下有三弟兩妹,而她與姊姊鄭慧舒感情最好。姊妹倆均畢業位於虹口的「廣東中小學」。很早便投身社會工作,業餘於復旦夜大進修。

鄭慧自小已酷愛文學,四十年代在上海時,因投稿《西點》而踏上文壇。五十年代初移居香港,在醫務所任職並住在所裏,工作較清閒,正好為她提供了閱讀和寫作的機會。其時正值《西點》在港復刊,鄭慧乘勢埋頭創作,很快便擠身流行作家之列。鄭慧的作品甚多,此中以曾拍過電影的《四千金》、《紫薇園的春天》和《紫薇園的秋天》最受歡迎。

其姊鄭慧舒回憶說:「《四千金》拍成電影,由林翠、葛蘭、葉楓和尤敏做主角;四人都是當時的紅星,十分轟動。另一齣《紫薇園的秋天》,是把《春天》和《秋天》兩書合拍,濃縮成的。兩齣戲好像都是由秦劍導演的。」

「對於《紫薇園》兩書,我印象比較深刻。」年近八十的鄭慧舒抬頭望了我一眼,隨即陷入深遠的過去,「那時我們都愛看小說,慧嫻尤其受巴金的影響甚深。她構思《春天》和《秋天》時,其實我也加入了不少意見。此書的內容,大意是說長住『紫薇園』中的一位老太太,她掌握了大家庭的權勢而獨裁治家,結果受到新一代的抗爭,引起兩代間的矛盾衝突。有《家》、《春》、《秋》的影子。」

「其實她還有一本講空姐生活的小說,也是寫得很好的;可惜我記不起書名。」鄭慧舒繼續說,「因我早年在航空公司辦事,對空姐們的生活有深切的了解,便把題材給鄭慧,讓她寫了本往返飛三地的空姐的小說,好像是:香港、台灣、……呀,記不起來啦!是四十多年前的舊事……。」

除了流行小說,鄭慧也試過翻譯,做的卻不多,我只見過一九五六年十月《文藝新潮》一卷六期中,她譯土耳其作家瑪默‧馬高爾的〈在我們的農村〉的一篇報告文學作品。

鄭慧的文學生涯並不長久,六十年代已甚少寫作。根據手邊的資料,鄭慧發表的最後的小說是一九六六年《海光文藝》六期的〈心事〉、九期的〈薔薇和幽蘭〉和十二期的〈走出象牙塔〉。其姊鄭慧舒說鄭慧自覺已「江郎才盡」,故很早封筆。這點筆者不敢苟同,一個作家在最紅時封筆,原因一定不簡單,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寫於二OOO年六月

八月刊於《作家》第六期

補記:

〈尋找鄭慧〉刊出後不久,收到盧瑋鑾的電話,她告訴我羅孚早已知道鄭慧不是岑凱倫了。她還寄來一篇羅孚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四日刊於《明報》《島居新文》專欄內的〈岑凱倫就是岑凱倫〉,說他是受到廣西南寧一家出版社出的,有關港台作家的書所誤導。我當年未讀到這篇文章,十分慚愧。羅老對寫錯了東西,肯立即承認並更正,使人敬佩。希望《南斗文星高》再版時也能更正。

其實不單羅老誤會了「鄭慧就是岑凱倫」,國內的香港文學專家袁良駿也犯了同樣的錯,在他的《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九)中寫道:

尤為有趣的是,八十年代鄭慧不再使用自己這一「響噹噹」的名字發表作品,而另用似男似女的「岑凱倫」之名發表作品。(頁二O五)

很明顯,他也未讀到〈岑凱倫就是岑凱倫〉,否則遲了六年才出的書,不應也有此錯。

──二零零二年六月補記

鄭慧和她的作品
許定銘

讀創刊號《文學評論》(香港文學評論社,二OO九年二月),有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言情小說〉,在談到岑凱倫時,雖仍有「岑凱倫原名鄭慧」(頁七十四)之語,但僅此一句,以下即詳述岑凱倫的作品,而沒有再强調一九八O年代的岑凱倫即是一九五O年代的鄭慧,比之寫《香港小說史》(深圳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九)的袁良駿,和編《中國當代通俗文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七)的湯哲聲,强調鄭慧因時代不同,為了爭取讀者的認同而改名岑凱倫,進步得多了!

我對岑凱倫認識不深,如果她真的原名鄭慧,那真是「無巧不成書」了。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上網去查查,岑凱倫的條目有數萬條,它們會告訴你:岑凱倫原名張慧,香港土生土長,大學畢業後赴國外留學,攻讀建築系,回港後任職於自己家族的建築公司,她是香港八十年代的流行小說家,風格頗受香港六十年代作家依達的影響。

至於鄭慧,你在網上也可能讀到許定銘的《尋找鄭慧》(原載二OOO年八月《作家》第六期,又見於《醉書室談書論人》)或者黃仲鳴的《岑凱倫決非鄭慧》(原載二OO七年五月六日《文匯報》),都會很清楚的告訴你:鄭慧和岑凱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鄭慧一九四O年代開始在上海《西點》發表創作,成名之時,岑凱倫很可能還未出生呢!

鄭慧﹙一九二四~一九九三﹚原名鄭慧嫻,廣東中山人,卻在上海出生及長大。她在家中排行第二,以下有三弟兩妹,而與姊姊鄭慧舒感情最好。姊妹倆均畢業於虹口的「廣東中小學」,很早便投身社會工作,業餘於復旦夜大進修。

鄭慧自小酷愛文學,一九四O年代在上海時,因投稿《西點》而踏上文壇。一九五O年代初移居香港,在醫務所任職並住在診所裏,工作較清閒,正好為她提供了閱讀和寫作的機會。其時正值《西點》在港復刊,鄭慧乘勢埋頭創作,很快便躋身流行作家之列。

鄭慧是一九五O、六O年代的流行小說作家,擁有大量讀者,影響不少。但,時至今日,好像還沒有人研究鄭慧,不過,若要編寫香港文學史,絕對少不了她。鄭慧是環球出版社的當家花旦,她的書甚多,全由「環球」出版,可惜四五十年後的今天難得一見。因此,我覺得很有責任為後來者列一份書目,提供一條研究的線索。鄭慧的書後多有完整而順序表列的書目,我手邊的書中,以《藍戀》書後所列最詳盡,有小說三十二種,錄如下:

《啟德機場上的傳奇》、《女子公寓》、《四千金》、《愛情的重歸》、《戀人》、《紫薇園的秋天》、《俏寃家》、《黛綠年華》、《月光溪之戀》、《藍天使》、《紫薇園的春天》、《真假千金》、《紳士淑女》、《相思巷》、《市井風情畫》、《琴台雙鳳》、《天涯之戀》、《亂點鴛鴦譜》、《冷暖人生》、《鑄情》、《大廈狂想曲》、《織女痴情》、《陋室明珠》、《芳華怨》、《琴瑟恨》、《煙霧裡的女人》、《情場》、《婚事》、《蘭閨魔影》、《春水東流》、《白領紳士》、《藍戀》等。

這些書有長篇也有短篇小說集,全部出版於一九五O及六O年代,可惜早期環球的出版物不習慣列出版日期,難以確定其創作年份。但,到《蘭閨魔影》時卻註明為一九六三年四月出版,最後的《藍戀》,則是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十二月的。我們不妨假設:之前那些沒有出版日期的,大多是一九五O年代的書。

鄭慧至一九六O年代已甚少寫作,據其姊鄭慧舒說,鄭慧自覺已「江郎才盡」,故很早封筆。根據手邊的資料,鄭慧發表最後的小說是一九六六年《海光文藝》六期的〈心事〉、九期的〈薔薇和幽蘭〉和十二期的〈走出象牙塔〉。其實,除了流行小說,鄭慧也試過翻譯,做的卻不多,我只見過一九六五年十月《文藝新潮》一卷六期中,她譯土耳其作家瑪默‧馬高爾〈在我們的農村〉的一篇報告文學作品。

鄭慧的作品應以《紫薇園的春天》和《紫薇園的秋天》為代表,此書說姚靈音到大家庭「紫薇園」去當家庭教師,目睹思想守舊的郝老太掌握了大家庭的權勢而獨裁治家,兒孫輩逆來順受,一點志氣也沒有,姚靈音看不過眼,鼓勵新一代起來抗爭,引起兩代間的矛盾衝突……。鄭慧年輕時受巴金的影響不少,這部小說頗有《家》《春》《秋》的影子。「紫薇園」的故事有大量讀者,一九五八年,香港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把它拍成電影,由秦劍導演。楚原把《春天》和《秋天》兩書合成一冊改編,並由白燕、吳楚帆、張活游等人領銜演出,頗受歡迎。

鄭慧小說拍成電影的,還有《黛綠年華》(一九五七)、《四千金》(一九五七)和《蘭閨風雲》(一九五九),此中以《四千金》成績最好。鄭慧筆下的《四千金》:希達、希倫、希棣和希素四姊妹,自小喪母,性恪各有不同。希達賢良淑德,身兼母職地照顧父親和三名妹妹;希倫具萬種風情,深得男人的愛慕;希棣爽朗好動,,希素嬌俏柔弱。她們的愛情錯綜複雜,細膩動人,很受讀者歡迎。這套由香港 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製作,陶秦導演 的佳作,由當時的紅星:穆虹 、葉楓、林翠、蘇鳳、陳厚、雷震……等主演,除獲好評外,還勇奪第五屆 (一九五八) 亞洲影展: 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攝影……等十一項金禾獎 。因《四千金》成就蜚然,公司在一九五九年還由原班人馬拍了《四千金》的續集《蘭閨風雲》,成績也相當不錯!

鄭慧所寫全是流行小說,印量應該不少,但坊間卻甚少見,不過,她的這幾套電影好像都有DVD,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看。

──寫於二OO九年五月

六月刊於《文學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