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香江文壇一代宗師慕容羽軍
盧文敏
慕容羽軍多才多藝,雅俗共賞,共出版小說、散文、詩詞、文學理論等三十餘部。在香港文壇與文學泰斗劉以鬯齊名,堪稱一代宗師。他主編文藝刊物、開設文藝講座,影響周石、蔡炎培、柯振中、胡國燦、朱珺、孟君等媒體人及作家。
慕容羽軍:勤於筆耕(慕容羽軍家屬提供)
慕容羽軍部份作品
慕容羽軍與家人:甘為孺子牛(慕容羽軍家屬提供)
慕容羽軍年輕時:追求創新(慕容羽軍家屬提供)
■一九五六年慕容羽軍(右)頒獎禮致詞、徐速伉儷(左立者)、白韻琴任司儀(中立叉手者)
慕容宗師筆飛為文學永生作證空留島上箋
羽軍清影劍舞奔月桂圓夢修靈永別邊緣情
既多產多面又多才多藝的名作家慕容羽軍「師傅」走了!「一路好走」,我的心中只有永恆的哀思與默禱。
事實上他是安祥離世於九月十日,噩耗急電是來自慕容「師傅」夫人──女作家雲碧琳(原名林碧雲)。據說「師傅」離世並非什麼不治之症,而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導致呼吸困難併發性肺炎而走了!享年八十六歲(依據李洛霞、關夢南編撰《六十年代青年小說作者群像》一書的說法──「師傅」生於一九二七年)。但據書評家也是文藝作家的許定銘近日告訴我,曾訪問「師傅」得悉他確實生年是一九二五年,即享壽八十八年,算是高齡福壽雙全。在我心中他並沒有死去,只不過是去西方極樂世界繼續追尋文學永生之夢,老將如大樹只會凋零,卻永遠不死!
原來他真實姓名叫李維克,籍貫廣東廣州人,曾任職於《大光報》與《環球報》,四九年先到馬來西亞,之後留港發展。我在五十年代中期認識他時名叫李影,他曾主編《大晚報》、《東海畫報》及與雲碧琳出版《中學生》、《學友》與《文藝季》,更協助作家周石登上《東方日報》總編輯的寶座。我是投稿《大晚報》「星期文藝版」結識「師傅」的,以後追隨他數十年結下奇緣。
慕容先生不只是我的「師傅」,也堪稱是「一代宗師」,可與文學泰斗劉以鬯齊名。由於他主編文刊外,也開設文藝講座,桃李滿天下,不少詩人、作家深受「一代宗師」的影響,尤其是得意門生周石。其他還有當代詩人、作家蔡炎培、柯振中、胡國燦(《東方日報》副總,曾出版《遺失梭羅河》)、朱珺(朱璽輝)、梓人(錢梓祥,慕容先生主持「五月出版社」曾有意為梓人出版小說)、凌麥思(司馬雲)、雲碧琳(女作家,也是他夫人)、同輩女作家孟君等人。孟君出版處女作《拂牆花影》,立即接受慕容一代宗師的提點及建議,以後作品偏向都市背景及加強人性衝突,深入描寫上中下階層,寫了上百部小說長篇,由於意趣相投,孟君主編的《天底下》與《知識》雜誌均深受「一代宗師」的影響。
為什麼我要在「師傅」一詞加上括號,並非不敬及不誠,雖然在六一年秋季我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在彌敦茶樓親自奉上香茗,作挹拜之禮尊稱他做「師傅」,在場有另一多面手名作家司馬長風(一九八零年於美國機場中風逝世,享年六十他的夫人女作家盛紫娟於三十年後出版《司馬長風紀念集》)。「師傅」一直只是微笑,如一尊活佛拈花不語,不過他對我學成歸來熱心文藝寫作,倒是百分百支持,立即向司馬先生推薦。當時司馬長風貴為友聯出版社屬下的《中國學生周報》社長,他十分爽快拈出名片(署名胡欣平),在名片背面寫了幾行字,引薦我到周報社址面見林悅恆(《大學生活》雜誌社長)。但同一時候元朗崇德英文書院卻催召我上任,我做不成文藝編輯的春秋大夢,卻由六一年始,至七七年止,又轉任新蒲崗李求恩紀念中學。雖則我實踐了唸師範的職業志向,但我一生不敢忘師訓,在教書公餘仍熱心追尋文藝之夢,情況一如「師傅」人生的再版,可記者有以下兩項﹕
其一﹕「師傅」五零年代初期協助名女作家孟君主編《天底下》時,也是在銅鑼灣某一中學教書(可能是孔聖堂),之後也曾在大專任教。
文壇多面手
其二﹕慕容羽軍「師傅」一生勤於寫作,但為了生活適應雅俗文化市場需要,不可能全部是純文學作品。試想,「師傅」前後寫出數千萬字,包括名作﹕《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零五年普文版)、《慕容羽軍中短篇小說選》(零九年科華版)、《對影成三人》中短篇科幻小說(零八年科華版)等。而我愧為一代宗師的「徒弟」,也算是師承先生多面手之遺風,歷年在香港、台灣雜誌報章(大部份是連載小說),少說也有二、三千萬字,除了發表在《中國學生周報》、《蕉風》(星馬刊物)、《文藝月刊》(前身是《華僑文藝》)、《劇與藝》(菲律賓刊物)及台灣各知名報刊,一如「師傅」除了包容文學雅俗成份的愛情小說之外,也涉獵其他題材。據「師傅」在《為文學作證》一書中自述,包括歷史小說(《嫦娥之愛》等)、翻案小說(《太虛奇夢》等)、戰後派創作(《藍A字間諜網》等)、幽冥小說(《獵鬼夜譚》等)、武俠小說(《雌雄劍》等)、科幻小說(《誰是藍武士》等),其他還有多部散文集《我到江南趕上春》、《喬木青青》等;此外「師傅」也精於論評,傑作有《詩僧蘇曼殊評傳》、《論詩》、《大觀園體系研究》。
最令筆者佩服的是﹕零一年他在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下,出版了厚達五百多頁的《島上箋》,通俗的廣東諺語反諷詩詞近二千首。很多人或會奇怪如此異類作品究有多少新文學成分?殊不知現代派詩人蔡炎培(《十項全能》)與崑南(《詩大調》詩集),也曾多次以廣東俗語引入令人回味無窮的現代詩中。由此可見「師傅」的多才多藝多產多面,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至,歎為觀止了。
作為「徒弟」的我,大學期間曾出版《燃燒的荊棘》詩集(縱橫版);《五月花號》(與朱韻成等合著)、《靜靜的流水》(與李海眉等合著);長篇小說在港出版的有《隧道亡魂》、《魔宮怪客》(以上筆名老偈,東方版)、《黑水仙》、《閻王令》、《魔域翡翠》、《變色幽靈》等多部……(以上筆名孟浪,金鞍版),在台出版的還有筆名白水晶的《藍戀》、《落日下的悲情》、《大家樂旋風》等。
筆者由八五年至近年都在台灣發展文化出版事業及從事寫作生涯,文學名家小思(原名盧瑋鑾)以為我「失蹤」二十多年「放棄寫作」,其實我除了主持編務,還替慕容「師傅」及「師太」雲碧琳與名家林蔭、沈西城等推出台版傑作。我比「師傅」幸運是未有活在「剃刀邊緣」(綠背美援文化與左派文化夾攻)的感覺。
不過我未出版的純文藝作品大約仍有數十萬字,其他準備上網或出版的有多部被「師傅」一語中矢的「敢於反叛及挑戰」的恐怖小說、靈幻小說、畸戀小說等長篇連載。「師傅」一度曾醉心寫武俠小說與間諜小說,「徒弟」則為了次層文化市場需求,大量撰述現代武俠《殺手劉浪》連載及《大圈女神》(前者類似倪匡的《浪子高達》與望雲的《黑俠》,後者類似小平的《女飛賊黃鶯》與倪匡的《女黑俠木蘭花》)。此外,我和「師傅」還有一點相似,一度也喜歡評論文學與時事。六十年代初期曾在《天天日報》「天天評論版」,發表論評文章多篇,在「不打不相識」之下,跟其後紅極一時的相學名家林真(筆名李頎,原名李國柱)為胡適是否新文學播種者及連串學術問題展開筆戰,在《新生晚報》跟十三妹筆戰的何水申(原名何永坤)也加入戰圈。我更以神眼、江湖客筆名大量發表時事評論,最終被「師傅」勸止,贈以金石良言如後﹕「文敏,與其浪費在口舌之爭及意氣之爭,不如用心加把勁從事文藝寫作。」在尊敬不如從命下,立即收火休戰,經一番「龍鳳茶敍」一笑泯恩仇情況下,各位文壇新進悍將終結成好友。此時動筆完成了數十萬字的《明珠.魔手.外星人》。
邊教書邊忙於寫作時,筆者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不得不請教「師傅」﹕如大量生產作品,香港、台灣(那時大陸文壇處於「封閉」狀態)沒有這麼多刊物發表。筆者每天可寫五、六千字,最高可達二萬字,除了當時報刊的副刊可同時以不同筆名發表多個專欄外,純文學的出路實在有限。究竟非純文學的作品是否真的毫無保留價值?是否如文學泰斗劉以鬯說的「全是垃圾」?
兼顧高雅與市場需要
記得「師傅」果然精明通達,又前衛過人,答案出乎意料的並非八股與腐朽之見識﹕「你儘管憑着個人的才華與靈機,放心去寫,雖然文學有雅俗之分,但絕不可能只有高雅的曲高和寡,而缺乏俗世的市場文化。文藝作品只有好、壞、優、劣之分,只要不違背良知良能,盡情多方面嘗試建立個人風格,記住﹕創新!永遠的創新!別人不敢碰的題材,你不妨勇於反叛及挑戰,如此才能寫出一個新宇宙,開拓自己的新領域!」
還有令「徒弟」沒齒難忘的是「師傅」除了面授機宜,親自傳授心傳妙法之外,還做有關編輯專業知識的啓蒙老師,由六二年起協助筆者創辦《文藝沙龍》(共出版六期),跟他及其夫人女作家雲碧琳一同主編《學生生活報》(出版約半年),在無心插柳,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之下,意外發掘近年譽滿文壇的書評家許定銘及小說名家柯振中。
中秋前夕在萬國殯儀館靈堂上,一眾好友包括文化猛將馮兆榮(桑白)、龔森泉(江詩蓓)、吳萱人、朱璽輝(朱珺)、陳灌洪(夕陽)、徐柏雄、馬輝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主任)、林曼叔等,對「一代宗師」圓月追夢而去,不勝惋惜。「徒弟」在文首獻上無限哀思與感恩的對聯,希望「師傅」一生「為文學作證」,留下「島上箋」及「對影成三人」的名着,最終蒙主寵召,永恆安息吧!癡想一代雅俠對月劍舞筆飛,月桂之下打坐靈修,來生再續前緣,「師傅」一路好走!
(盧文敏為香港作家,又名盧澤漢。)
慕容羽軍小檔案
一九二五年出生,廣東廣州人。原名李維克,又名李影。少年時參加對日作戰戰地服務,進出湘桂戰場,戰後從事新聞工作。五十年代南來香港,曾在中學和大專院校執教鞭,歷任《少年雜誌》主編、《文藝新地》執行編輯、《東海畫報》總編輯、《中文星報》總編輯。從事文學研究、創作,先後出版小說、散文、詩詞、文學理論等三十餘部。著名作品有《島上箋》、《為文學作證》、《論詩》、《詩僧蘇曼殊評傳》、《濃濃淡淡港灣情》、《長夏詩葉》、《星心曲》、《山頂一縷雲》、《白雲故鄉》和《瘦了,紅紅》等。■
(亞洲周刊二O一三年十月六日第二十七卷三十九期)
盧文敏
慕容羽軍多才多藝,雅俗共賞,共出版小說、散文、詩詞、文學理論等三十餘部。在香港文壇與文學泰斗劉以鬯齊名,堪稱一代宗師。他主編文藝刊物、開設文藝講座,影響周石、蔡炎培、柯振中、胡國燦、朱珺、孟君等媒體人及作家。
慕容羽軍:勤於筆耕(慕容羽軍家屬提供)
慕容羽軍部份作品
慕容羽軍與家人:甘為孺子牛(慕容羽軍家屬提供)
慕容羽軍年輕時:追求創新(慕容羽軍家屬提供)
■一九五六年慕容羽軍(右)頒獎禮致詞、徐速伉儷(左立者)、白韻琴任司儀(中立叉手者)
慕容宗師筆飛為文學永生作證空留島上箋
羽軍清影劍舞奔月桂圓夢修靈永別邊緣情
既多產多面又多才多藝的名作家慕容羽軍「師傅」走了!「一路好走」,我的心中只有永恆的哀思與默禱。
事實上他是安祥離世於九月十日,噩耗急電是來自慕容「師傅」夫人──女作家雲碧琳(原名林碧雲)。據說「師傅」離世並非什麼不治之症,而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導致呼吸困難併發性肺炎而走了!享年八十六歲(依據李洛霞、關夢南編撰《六十年代青年小說作者群像》一書的說法──「師傅」生於一九二七年)。但據書評家也是文藝作家的許定銘近日告訴我,曾訪問「師傅」得悉他確實生年是一九二五年,即享壽八十八年,算是高齡福壽雙全。在我心中他並沒有死去,只不過是去西方極樂世界繼續追尋文學永生之夢,老將如大樹只會凋零,卻永遠不死!
原來他真實姓名叫李維克,籍貫廣東廣州人,曾任職於《大光報》與《環球報》,四九年先到馬來西亞,之後留港發展。我在五十年代中期認識他時名叫李影,他曾主編《大晚報》、《東海畫報》及與雲碧琳出版《中學生》、《學友》與《文藝季》,更協助作家周石登上《東方日報》總編輯的寶座。我是投稿《大晚報》「星期文藝版」結識「師傅」的,以後追隨他數十年結下奇緣。
慕容先生不只是我的「師傅」,也堪稱是「一代宗師」,可與文學泰斗劉以鬯齊名。由於他主編文刊外,也開設文藝講座,桃李滿天下,不少詩人、作家深受「一代宗師」的影響,尤其是得意門生周石。其他還有當代詩人、作家蔡炎培、柯振中、胡國燦(《東方日報》副總,曾出版《遺失梭羅河》)、朱珺(朱璽輝)、梓人(錢梓祥,慕容先生主持「五月出版社」曾有意為梓人出版小說)、凌麥思(司馬雲)、雲碧琳(女作家,也是他夫人)、同輩女作家孟君等人。孟君出版處女作《拂牆花影》,立即接受慕容一代宗師的提點及建議,以後作品偏向都市背景及加強人性衝突,深入描寫上中下階層,寫了上百部小說長篇,由於意趣相投,孟君主編的《天底下》與《知識》雜誌均深受「一代宗師」的影響。
為什麼我要在「師傅」一詞加上括號,並非不敬及不誠,雖然在六一年秋季我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在彌敦茶樓親自奉上香茗,作挹拜之禮尊稱他做「師傅」,在場有另一多面手名作家司馬長風(一九八零年於美國機場中風逝世,享年六十他的夫人女作家盛紫娟於三十年後出版《司馬長風紀念集》)。「師傅」一直只是微笑,如一尊活佛拈花不語,不過他對我學成歸來熱心文藝寫作,倒是百分百支持,立即向司馬先生推薦。當時司馬長風貴為友聯出版社屬下的《中國學生周報》社長,他十分爽快拈出名片(署名胡欣平),在名片背面寫了幾行字,引薦我到周報社址面見林悅恆(《大學生活》雜誌社長)。但同一時候元朗崇德英文書院卻催召我上任,我做不成文藝編輯的春秋大夢,卻由六一年始,至七七年止,又轉任新蒲崗李求恩紀念中學。雖則我實踐了唸師範的職業志向,但我一生不敢忘師訓,在教書公餘仍熱心追尋文藝之夢,情況一如「師傅」人生的再版,可記者有以下兩項﹕
其一﹕「師傅」五零年代初期協助名女作家孟君主編《天底下》時,也是在銅鑼灣某一中學教書(可能是孔聖堂),之後也曾在大專任教。
文壇多面手
其二﹕慕容羽軍「師傅」一生勤於寫作,但為了生活適應雅俗文化市場需要,不可能全部是純文學作品。試想,「師傅」前後寫出數千萬字,包括名作﹕《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零五年普文版)、《慕容羽軍中短篇小說選》(零九年科華版)、《對影成三人》中短篇科幻小說(零八年科華版)等。而我愧為一代宗師的「徒弟」,也算是師承先生多面手之遺風,歷年在香港、台灣雜誌報章(大部份是連載小說),少說也有二、三千萬字,除了發表在《中國學生周報》、《蕉風》(星馬刊物)、《文藝月刊》(前身是《華僑文藝》)、《劇與藝》(菲律賓刊物)及台灣各知名報刊,一如「師傅」除了包容文學雅俗成份的愛情小說之外,也涉獵其他題材。據「師傅」在《為文學作證》一書中自述,包括歷史小說(《嫦娥之愛》等)、翻案小說(《太虛奇夢》等)、戰後派創作(《藍A字間諜網》等)、幽冥小說(《獵鬼夜譚》等)、武俠小說(《雌雄劍》等)、科幻小說(《誰是藍武士》等),其他還有多部散文集《我到江南趕上春》、《喬木青青》等;此外「師傅」也精於論評,傑作有《詩僧蘇曼殊評傳》、《論詩》、《大觀園體系研究》。
最令筆者佩服的是﹕零一年他在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下,出版了厚達五百多頁的《島上箋》,通俗的廣東諺語反諷詩詞近二千首。很多人或會奇怪如此異類作品究有多少新文學成分?殊不知現代派詩人蔡炎培(《十項全能》)與崑南(《詩大調》詩集),也曾多次以廣東俗語引入令人回味無窮的現代詩中。由此可見「師傅」的多才多藝多產多面,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至,歎為觀止了。
作為「徒弟」的我,大學期間曾出版《燃燒的荊棘》詩集(縱橫版);《五月花號》(與朱韻成等合著)、《靜靜的流水》(與李海眉等合著);長篇小說在港出版的有《隧道亡魂》、《魔宮怪客》(以上筆名老偈,東方版)、《黑水仙》、《閻王令》、《魔域翡翠》、《變色幽靈》等多部……(以上筆名孟浪,金鞍版),在台出版的還有筆名白水晶的《藍戀》、《落日下的悲情》、《大家樂旋風》等。
筆者由八五年至近年都在台灣發展文化出版事業及從事寫作生涯,文學名家小思(原名盧瑋鑾)以為我「失蹤」二十多年「放棄寫作」,其實我除了主持編務,還替慕容「師傅」及「師太」雲碧琳與名家林蔭、沈西城等推出台版傑作。我比「師傅」幸運是未有活在「剃刀邊緣」(綠背美援文化與左派文化夾攻)的感覺。
不過我未出版的純文藝作品大約仍有數十萬字,其他準備上網或出版的有多部被「師傅」一語中矢的「敢於反叛及挑戰」的恐怖小說、靈幻小說、畸戀小說等長篇連載。「師傅」一度曾醉心寫武俠小說與間諜小說,「徒弟」則為了次層文化市場需求,大量撰述現代武俠《殺手劉浪》連載及《大圈女神》(前者類似倪匡的《浪子高達》與望雲的《黑俠》,後者類似小平的《女飛賊黃鶯》與倪匡的《女黑俠木蘭花》)。此外,我和「師傅」還有一點相似,一度也喜歡評論文學與時事。六十年代初期曾在《天天日報》「天天評論版」,發表論評文章多篇,在「不打不相識」之下,跟其後紅極一時的相學名家林真(筆名李頎,原名李國柱)為胡適是否新文學播種者及連串學術問題展開筆戰,在《新生晚報》跟十三妹筆戰的何水申(原名何永坤)也加入戰圈。我更以神眼、江湖客筆名大量發表時事評論,最終被「師傅」勸止,贈以金石良言如後﹕「文敏,與其浪費在口舌之爭及意氣之爭,不如用心加把勁從事文藝寫作。」在尊敬不如從命下,立即收火休戰,經一番「龍鳳茶敍」一笑泯恩仇情況下,各位文壇新進悍將終結成好友。此時動筆完成了數十萬字的《明珠.魔手.外星人》。
邊教書邊忙於寫作時,筆者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不得不請教「師傅」﹕如大量生產作品,香港、台灣(那時大陸文壇處於「封閉」狀態)沒有這麼多刊物發表。筆者每天可寫五、六千字,最高可達二萬字,除了當時報刊的副刊可同時以不同筆名發表多個專欄外,純文學的出路實在有限。究竟非純文學的作品是否真的毫無保留價值?是否如文學泰斗劉以鬯說的「全是垃圾」?
兼顧高雅與市場需要
記得「師傅」果然精明通達,又前衛過人,答案出乎意料的並非八股與腐朽之見識﹕「你儘管憑着個人的才華與靈機,放心去寫,雖然文學有雅俗之分,但絕不可能只有高雅的曲高和寡,而缺乏俗世的市場文化。文藝作品只有好、壞、優、劣之分,只要不違背良知良能,盡情多方面嘗試建立個人風格,記住﹕創新!永遠的創新!別人不敢碰的題材,你不妨勇於反叛及挑戰,如此才能寫出一個新宇宙,開拓自己的新領域!」
還有令「徒弟」沒齒難忘的是「師傅」除了面授機宜,親自傳授心傳妙法之外,還做有關編輯專業知識的啓蒙老師,由六二年起協助筆者創辦《文藝沙龍》(共出版六期),跟他及其夫人女作家雲碧琳一同主編《學生生活報》(出版約半年),在無心插柳,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之下,意外發掘近年譽滿文壇的書評家許定銘及小說名家柯振中。
中秋前夕在萬國殯儀館靈堂上,一眾好友包括文化猛將馮兆榮(桑白)、龔森泉(江詩蓓)、吳萱人、朱璽輝(朱珺)、陳灌洪(夕陽)、徐柏雄、馬輝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主任)、林曼叔等,對「一代宗師」圓月追夢而去,不勝惋惜。「徒弟」在文首獻上無限哀思與感恩的對聯,希望「師傅」一生「為文學作證」,留下「島上箋」及「對影成三人」的名着,最終蒙主寵召,永恆安息吧!癡想一代雅俠對月劍舞筆飛,月桂之下打坐靈修,來生再續前緣,「師傅」一路好走!
(盧文敏為香港作家,又名盧澤漢。)
慕容羽軍小檔案
一九二五年出生,廣東廣州人。原名李維克,又名李影。少年時參加對日作戰戰地服務,進出湘桂戰場,戰後從事新聞工作。五十年代南來香港,曾在中學和大專院校執教鞭,歷任《少年雜誌》主編、《文藝新地》執行編輯、《東海畫報》總編輯、《中文星報》總編輯。從事文學研究、創作,先後出版小說、散文、詩詞、文學理論等三十餘部。著名作品有《島上箋》、《為文學作證》、《論詩》、《詩僧蘇曼殊評傳》、《濃濃淡淡港灣情》、《長夏詩葉》、《星心曲》、《山頂一縷雲》、《白雲故鄉》和《瘦了,紅紅》等。■
(亞洲周刊二O一三年十月六日第二十七卷三十九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