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十五

林風的《文藝之家》


香港小說家侶倫(1911~1988)原名李林風,用過筆名林風、林下風,我在網上見到這本林風的《文藝之家》(桂林春草出版社,一九四八)時,直覺上以為是侶倫的書。豈料書到手後,一看是本文藝論文集,作者長期在中學裏教書,再想到侶倫戰時及戰後都好像沒到過桂林,這位林風應該不是侶倫。

後來查了幾種工具書,知道用「林風」作筆名的,還有左笑鴻(1905~1986)和林騰臣(1919~)。

左笑鴻一九三八年雖然曾到過香港,接替茅盾編《立報》副刊,但時間甚短,況且他畢生與報刊有關,而活動範圍則以華北為主,寫的多為通俗小說,不像會研究文學理論;那麼,這位「林風」該是廣東澄海人,曾用筆名林意侯、磊明的林騰臣了。

《文藝之家》全書九十二頁,收〈文藝之家〉、〈文學絮語〉、〈短論小集〉和〈論農民文學〉……等論文數十篇,另有〈排印前小記〉註明一九四七年寫於香港,售價亦標明「國幣三元、港幣一元柒角」,可見這位林風與香港關係密切。

《文藝之家》是《春草叢書》之二,這套叢書非常罕見,連上海圖書館的《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也未收錄,另有之一:林風的《青春旅歌》和之三:古魯的《夜行》,都是詩集。

《南洋伯還鄉》


電影劇作家及小說家陳殘雲(1914~2002)是廣州人,他一九三五年入讀廣州大學,出版詩集《鐵蹄下的歌手》(詩歌出版社,一九三八)一舉成名。抗戰展開後,他到過桂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及文化運動。戰後陳殘雲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協助司馬文森編《文藝生活》月刊,並寫了小說《風砂的城》、《南洋伯還鄉》和《小團圓》。

《南洋伯還鄉》(香港南僑編譯社,一九四七)是本約四萬字的中篇,寫在南洋捱苦幾十年,薄有家產的羅閏田,帶十九歲的女兒玉玲回國,途中所見所聞的遭遇。玉玲嚮往祖國的繁榮發達,想回國升學;羅閏田則覺得在南洋捱了大半生,到底是人家的地方,「落葉歸根」,很想回家鄉嘆世界。

豈料他們乘船回到廣州,過海關時遇到貪官,大大被敲一筆;回到家鄉,人人都覺得他是在外發了大筆橫財回來,排隊到他家來要分一杯羹。遠房親戚、鄉長、父老、駐軍的連長都來了,勸捐、補稅、抽壯丁、買鎗、提親、合伙做生意……,把戲層出不窮。最後,羅閏田決定還是回到南洋去!

陳殘雲到過的地方不少,像《南洋伯還鄉》這樣的故事,肯定是現實的反映,暴露戰後當權派及社會的黑暗。小說以幽默輕鬆的筆調寫成,但,我相信他寫的時候,內心是淌血的!

《死了的動脈》


廣東潮陽人丹木(1915~1964)原名鍾廷明,一九四O年代曾用筆名司徒懷在香港的報刊上寫小說和詩,出過潮州話叙事詩《暹邏救濟米》(香港潮書公司,一九四九)。他一九四六年在馬來西亞《現代周刊》上連載約五萬字中篇《離離草》,一九四七年在香港整理後,易名《死了的動脈》(香港潮光出版社,一九四八),初版僅印一千冊。

丹木把全國的交通網比喻為人體內的動脈,人體的動脈死了,生命自然了結,但國內的動脈死了,國家會變成怎樣?

《死了的動脈》寫的是抗戰時候的逃難故事。同一間公司,住在柳州同一宿舍內的幾家人,因公司撤退了遺下他們感到非常憤怒,決定分批逃到貴陽去。他們有的千方百計投靠官員,甚至犧牲色相冒充家眷以換取專車車票;有的靠朋友集資買得「黃魚」車票,卻因交通大擠塞無法前進被人騙色;有的一家四口攀山涉水逃難,未碰到鬼子,卻為自家的國軍劫殺……。

途中有軍人饑餓難抵,殺掉自己的戰馬充饑,難民們則在軍人飽餐後,搶前去他們吃剩的馬骨;有載滿人的汽車失事滾下山溝裏,人們不理傷者的哀鳴,都衝上前去搶行李……。
丹木給我們看的,是一幅幅戰時的悲慘圖片,這些血淋淋的景像在我們未經戰亂的一群看來,也覺心驚膽戰!

韓萌《第一次飛》


一九四O年代末,內地大批文人南下聚居香港,等候機會遠赴歐美,或候船期去南洋,或渡海峽……,都是過客心態,有人渾渾噩噩過日子,有人為謀生而埋頭伏案,認真地編寫及出版過不少文學作品。與此同時,也有些文人是從海外回歸,滿腔熱誠,等候回國服務的,熱愛文學的韓萌就是。

韓萌(1920~2007)原名陳君山,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廣東普寧人,抗戰前夕回國升學,並加入抗日行列,戰後回到馬來西亞從事教育。一九四九年抵港住了幾年,得求實出版社主持人龍良臣先生之助,辦赤道出版社,專門出版南洋作家的創作,後來還編過一套《南洋文藝作品選集》。

如今大家所見的《第一次飛》(香港赤道出版社,一九五O)即是韓萌主編的《海外文藝叢刊》第一輯,是本書型的「變格期刊」。三十二開本的《第一次飛》只有六十頁,小說有韓萌的〈第一次飛〉、班俊的〈憂鬱的行程〉、蕭村的〈錫礦裏〉……等五篇,還有詩、散文、翻譯、木刻等共十四篇。在〈表現海外華僑生活〉的代發刊詞中說,他們覺得在南洋這個商業社會裏,文藝是連咖啡、冰淇淋也比不上的,所以他們下定決心要闢一塊文藝園地,供大家播種、灌溉、培植……,可惜我只見到《第一次飛》,而見不到第二次飛……。文藝何時才會受到重視呢?

黑嬰的《紅白旗下》


韓萌所編的《赤道文藝叢書》:黑嬰的《紅白旗下》,米軍的《熱帶詩抄》、蕭村的《椰子園裏》、韓萌的《紅毛樓故事》、《海外》……雖然全是南洋作家的創作,但在香港編印,坊間也常見,很可能比南洋還容易找到。此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黑嬰的《紅白旗下》(香港赤道出版社,一九五O)。

黑嬰(1915~1992)原名張炳文,是出生於印尼的廣東梅縣人,一九三二年入暨南大學外語系,並開始創作,曾加入葉紫的「無名文藝社」,建國前曾出過《異鄉與故國》(上海千秋出版社,一九三四) 、《帝國的女兒》(上海開華書局,一九三四)、《雪》(上海千秋出版社,一九三六)和《時代的動感》(雅加達鮫人書屋,一九四九) 等多部創作。

《紅白旗下》是約七萬字的中篇,一九五O年六月完成於椰卡達。「紅白」是印尼國旗的顏色,是代表鬥爭的旗幟,但《紅白旗下》寫的不是歷史,而是以小說的形式,寫華僑的生活。黑嬰在〈後記〉中說:

我所着重表現的,並非印尼人民,而是華僑的進步與倒退的鬥爭。還觸及倒退陣營內的種種死硬相,也不惜給一些華僑民主人士(不是全體) 下一番針灸。(頁一二二)

《紅白旗下》出版後甚受歡迎,同年已印兩版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