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許定銘:書緣與人緣之二

我是相信萬事萬物間皆有緣份的!

人之相交,冥冥中由一線「緣」牽引,試想想:在近百億的茫茫人海中,我們能相遇且相交,不是有緣嗎?我們生活在大都市裏,每天一出門就遇到人,一天之中遇到的人何止千百,但大部份僅限於擦身而過,或點頭招呼而已;只有少數朋友能交談,或合作,志趣相投且深交的就更少了。那麼,隔了千山萬水,甚至從未謀面,但由於同一喜好而通信結交的書友們,不是有緣是甚麼?

與書相交數十年,也要講書緣。尤其像我這樣曾當過二十多年舊書商的人,更深深領略到書之散聚,完全在於有無「書緣」!

如今在香港,不單民國版舊書難以買到,就連建國初期的文學書也似鳳毛麟角,最近我在舊書店裏淘得詩人勞榮的《腳印》﹙上海:文化工作社,1950﹚,書店主人說:「此書我在文革前買到,放在書架上隨我搬了幾次店,從沒人向我問過價,原來它躺在書架上等了40年,就是要等你來買!」勞榮是1940年代開始創作的詩人,和巴人、臧克家等交往,不應沒人認識,躲在書架上40年等我,是我們間的緣份。

不單買舊書要講書緣,其實買新書也要講緣份。

和我有書信往來的南京愛書人夏雷鳴來信談「書話」,說他收藏了不少書話,卻買不到梁永的《雍廬書話》,他甚至寫信給梁永的後人查詢,得到的答案是:此書早已絕版!我卻有幸購得此書!《雍廬書話》﹙南京:南京大學,1993﹚初版印量甚少,只印了1500本,恐怕連圖書館也不夠分配,南京愛書人買不到,不足為奇;可是,書出版三年後的1996年,遠居加拿大多倫多的我,卻在大洋彼岸,萬里以外的舊書店裏買到了,那不是緣份是甚麼!

有書友曾問我:在你搜集民國版舊書的生涯中,有沒有失諸交臂而耿耿於懷的?

這樣的故事當然不少,有些書明明是有的,但卻不知何時、何故竟默默地失了踪,任你翻箱倒櫃,就是找不到!至今還心如刀割的,是焦菊隱(1905-1975)的《重慶小夜曲》和王以仁(1902-1926)的《幻滅》,很少見有人談到這兩本書,可見此二冊書之罕見。

焦菊隱是1920年代的詩人和戲劇家,他最為人知的創作是散文詩集《夜哭》(上海:北新,1926),較少人留意他曾寫過一本長篇小說《重慶小夜曲》(上海:北新,1928),那真是難得一見的好書,失了書,累我失眠了好幾晚。王以仁是文學研究會的作家,1924年開始寫作,在他僅有的3年寫作生涯中,生前只出過一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孤雁》(上海:商務,1926),這本書不難找,但我卻曾擁有他的另一本書──《幻滅》(上海:新文出版社,1946),這是他的好友許傑在他自盡後,收集他的遺作及殘稿編成的,厚厚的一冊,比之前的《王以仁的幻滅》(上海:明日書店,1929)更充實,是研究王以仁的一手資料,也不知何故竟失去了,痛哉!

我1970年代初研究李廣田,他的書收得七七八八,重要的散文集中,獨欠《日邊隨筆》(上海:文化生活,1948)。那是巴金編的《文學叢刊》之一,整套書160冊,流經我手的近150冊,好像只有幾種未見,而《日邊隨筆》是其中之一。在舊書圈子中打滾數十年,渴望得到而始終未見的《日邊隨筆》,是與我無緣!

雖然我與李廣田的《日邊隨筆》無緣,卻與他的《金罎子》(上海:文化生活,1946)甚有緣份:這本書是我當年(1972)研究李廣田時的重要資料,認為是他短篇小說集的代表作,便借給一位同樣愛讀李廣田的朋友看,豈料他竟留在公車上丟失了,令我懊惱萬分!你萬萬想不到,二十多年後,我移居加拿大,97年回港探親時,居然在舊書店裏買到同一本書,書的右下角有打翻了藍墨水的印痕,二十多年未褪,一模一樣,沒半點蒼老,而我卻一頭白髮了!


也是1970年代初,我在一所舊書店裏見到《石懷池文學論文集》(上海:耕耘出版社,1946),但因為書缺頁不少,興趣索然,沒買!可是,回家後老惦記着那本書,心想:那麼冷僻的作者,那麼罕見的書,即使只剩下封面,也該有收藏的價值,終於決定要把它買下。然而,第二天到書店去時,書早給別人買去了。這件事一直忘不了,後來還寫了一篇《再也買不到的書》,寫的就是這本書的故事。

直到2000年,我從加拿大回歸,經朋友介紹認識移居美國20多年,返港度假的愛書人何源清先生,大家一見如故,暢談書事,當談到《石懷池文學論文集》的遺憾時,他居然說藏有此書,實在令我驚訝!20多年來,無論我向誰提及此書,都無人見過,甚至連「石懷池」其人,亦無人知曉。起先以為他信口開河跟我開玩笑,想不到過兩天,他真的給我帶來了《石懷池文學論文集》,說那是他1950年代從舊書攤上買到的。原來何源清先生雖然移居美國多年,但他在香港還有一所幾百尺平方的書房,年中回來一兩次,《石懷池文學論文集》就在那幽暗塵封的書架裏埋沒了半個世紀,直到我這個有緣的書痴來把它喚醒,推介給世人!

後來我把這件事寫了《喜重見〈石懷池文學論文集〉》,發表後不久,竟收到上海潘頌德先生送來另一冊《石懷池文學論文集》,捧着書,感慨萬分,由初見至此,足足經過30年,我終於藏有我的《石懷池文學論文集》。如果沒認識何源清,我讀不到《石懷池文學論文集》;如果沒認識潘頌德,我不能藏有《石懷池文學論文集》,這是因人而得書的人緣與書緣的結合!

今年初逛舊書店,從一個極不顯眼的書架底層撿到一本塵封的詩集──謝青的《春天的港》(台北:新詩週刊,1953)。我自1962年起即接觸台灣的現代詩,對那時代的詩人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詩寫得那麼好的謝青是誰呢?不單我從未聽過,翻了不少工具書,也查不到這個人。心想:書前既有覃子豪的序,那謝青一定是他的詩友,或新冒起的詩人了。

許定銘‧謝青‧王偉明

後來和《詩網絡》的主編王偉明談起我買到這本書,可惜苦無謝青的資料,無從下筆。他霍然跳起:「我有謝青的資料!」原來隱居了數十年的詩人謝青近年已再次回到詩壇來了,而且剛剛跟偉明聯絡上。透過偉明,我跟謝青(1926~)聯絡了,知道他是江西南城人,49年到台灣後開始寫作,50年代初與紀弦、余光中、覃子豪等詩人交往,後來因病不敢操勞執筆,不久移居美國從商,更遠離文壇了。但近年見到詩友們個個叱吒文壇,各領風騷,停筆三十多年,不甘寂寞的謝青,受繆斯的呼喚,悄悄地再次出發,又回來了。


我跟謝青通信後不久,他告訴我正準備回江西一趟,五月間過港,我邀偉明與他共聚整晚,暢談詩書。我乘機取出《春天的港》請他題字,詩人細撫薄薄的詩集,仿似慈母輕揉分離50多年的女兒底秀髮,喟然感歎後,在扉頁題了「夢中的花朵,歲月的眼淚」,80老人筆走龍蛇,蒼勁有力,詩句寓意深遠,令人感慨!
這是另一段因書緣而結人緣的佳話!

──2005年1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