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畫版的年輕人很有潛質,可惜記不起他的姓名。
《新天地》第68期,有美術人員畫版,連目錄也非常認真。
早期有美術人員設計的《新天地》,內頁很有藝術感。
中段的《新天地》有一個短時間改為活版印刷,圖片要做電版。
這是我手上現存由我編輯的最後一期,後面應該還有幾期。
報紙型的《青年良友周刊》只出了五期
1、何以把三分一版交樹仁學生組稿?樹仁學生編的部份與其餘部份,風格明顯不統一。
出版社總編輯陳中幹與胡鴻烈關係密切,他有時也在樹仁授課。讓樹仁新聞系學生組稿,不支稿酬,這是給他們一個實習的機會。至於採訪甚麼,由他們自己決定,目的是訓練他們學習自主和策劃的能力。這個方式非常成功,其中一位主持人麥燕庭,後來成了新聞界名人,是記者協會主席?經常在電視上為記者發聲討不平。
2、《青年良友》的目標讀者大約是什麼年紀的學生?小學?中學?
《青年良友》的目標讀者本來是初中學生,是《樂鋒報》的升級版。我接手的那幾年,企圖把它再升級,好讓高中生及文藝青年都愛讀。
3、在70年代,《青年良友》聲稱銷量達二萬份,80年代的銷量又如何?
《青年良友》聲稱銷量達二萬份?我70及80年代均有做過編輯,卻不知道有這個銷售數字。良友的三種刊物,最好賣的是《良友之聲畫報》,那是《兒童樂園》式的兒童讀物,受家長歡迎,加上天主教背景,銷量達二萬份一點不奇。《樂鋒報》是給四至六年級高小學生看的,受老師歡迎,每期也賣過萬。但《青年良友》的讀者是中學生,大多不接受家長及老師的指定動作,每期只能賣幾千。
4、《青年良友》的辦刊宗旨是什麼?
《青年良友》是天主教慈幼會的刊物,其辦刊宗旨當然是透過刊物傳道並培育兒童成長,難得的是主持人賀廣慈神父思想開明,容許我在刊物內渗入文藝,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5、《青年良友》除直銷學校訂戶外,有沒有在報攤公開發售?
《青年良友》只直銷學校訂戶,沒有在報攤公開發售,每年只出十期,七、八月放暑假。
6、樹仁學生辦的專題,偏重社會時事,但又貼不上社會大事,例如80年代的中英聯合聲明、六四事件等,隻字不題。
對於樹仁學生辦的專題,我完全不干涉,讓他們的老師負責。我以為他們不是專業記者,採訪隨時會有意外,只偏重社會時事而不涉中英聯合聲明、六四事件等大事,應該同教會背景及安全有關。
──2013年12月
◆這篇電郵對答僅問及《青年良友》,事實上我進入出版社時,這份刊物叫《新天地》,後來才改為《青年良友》。因《青年良友》很成功,社長受意1975年9月改成周報,可惜資源不足,僅出五期。
有興趣的朋友請讀〈《新天地》和《青年良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