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吳天申
Benny Ng
走進二手書店,慣常在舊書櫃看風景,這兒有原始的封面設計,和令人上癮的老書紙的氣息,就如任何一位愛書人,淘書的趣味在於永遠不知道下次遇到哪一本,若能以相宜的價錢購得心頭好就最興奮了。正當尋尋覓覓間,從櫃裏抽出一本《採訪學》,感覺怪怪,是少有的書種,看封面應屬五六十年代,那年頭相關中文書籍應該極少,卻不是我杯茶,推回去,繼續挖寶,不知從何而來的靈感,轉頭又再把書抽出來,細看,天啊,誰跟我開玩笑!
顫抖的雙手加上沉重步伐來到老闆黃先生面前問「可以拆開膠袋給我看看嗎?」「當然可以!」再接過來,書況良好,隨手翻翻,過時的文筆,模糊的圖像,陌生的代序。片刻猶豫,這位作者是我的祖父麼?他曾經著書立說?怎麼我從未聽聞呢!不過「吳天申」這名字實在太罕有,同名同姓的機會極微,而腦袋唯一的線索是老豆講過祖父是當記者的。錯不了,肯定錯不了,當記者的撰寫《採訪學》不是順理成章嗎?內心突然激動起來,頭皮發麻,淚珠滾滾,說「我阿爺!是我阿爺!」一發不可收拾,這年紀竟然在舊書店哭到不成樣子,黃先生遞上紙巾安慰着。
祖父的遺作,早被世界忘記的作品,六十年前被某位愛書人保存下來,送到舊書店後,再輾轉落到自己的子孫手中,真是何等奇異的旅程啊!雖然自幼懂得血緣緊扣,情感上卻遙不可及,每年清明時節,總要經過彎彎曲曲的山道、總要踏遍冷冷清清的樹影、總要聽到吱吱唧唧的蟲鳴,來到快要倒塌的建築,稱為「慈雲山觀音廟」,是一所曾經有酒樓食肆、麻雀耍樂、兒童遊樂園的地方,繞經熟悉的甬道,遙望排列整齊的靈位,祭檯附近有一幀照片,影中人稱為「爺爺」。一雙小眼睛隔着玻璃凝望,弱小心靈卻無法跟它接軌。如今,竟透過手中書,首次令我感受到何謂緣份,且對祖父產生骨肉之親、血脈相連之感。
老豆接過《採訪學》,若有所思,緩緩地翻閲,說「以前細嫲(1)家裏囤積許多,應該早被送到堆填區去!」祖父去世時老豆仍是個莘莘學子,寄居在細嫲家,無父何怙,中學畢業即打工養家,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
由於祖父仙逝多年,遺物不多,只有寥寥幾張照片,所有人脈關係亦早已斷絕,生活逸事亦只憑老豆遙遠的記憶。我嘗試透過不同的渠道尋找資料,包括圖書館、網路圖書館、香港歷史檔案館、及專門銷售懷舊報章的小店,可惜均無功而退。因此暫只能透過零碎的口述片斷把祖父的生平重組,若各位有更多關於他的資料,隨時歡迎提供。
祖父生平(2)
姓名:吳天申
乳名:吳福自
籍貫:廣東恩平
出生:1922
去世:1963
中學:廣州市某中學
大專:香港珠海書院
職業:曾任廣州市「前鋒日報」記者。由於此乃右派報紙,大陸赤化前要逃亡到香港,未及逃走的同事大部份遭中共槍决。來港後曾於「新晚報」當娛樂版記者,後轉投「中聲日報」任外勤記者,數年後晉升為採訪主任。中聲日報之編緝為唐碧川先生,報舘位於威靈頓街近雲咸街之三層高建築物,現己拆卸。
撰寫馬經,常常去快活谷(跑馬地)看馬匹晨操,其馬經師承叔子(3),叔子乃早期馬評家,始於五十年代,後獨立編印暢銷六七十年代的「叔子馬經」。此期間祖父亦兼撰寫武俠小說,但小說名稱及筆名均已忘記。
約1955年祖父轉往香港淘化大同公司任職宣傳部主任,廠址在牛頭角,即現時淘大新邨位置,此期間撰寫多首電台廣告歌,包括:
「淘化大同豉油好,淘化大同鼓油妙,淘大鼓油調味好,淘大鼓油呱呱叫」
另一段電台宣傳是「力比汽水」,繼谷谷聲之後,大嘆一聲「噢!飲咗力比,成個精神哂!」
淘大當時亦代理「綠寶汽水」,其中有黑白電視宣傳片在半島酒店咖啡廳拍攝,那打呔的9歲肥仔對侍應說「我鍾意飲綠寶橙汁」亦經典製作也。期間替淘大董事王篤修捉刀撰寫「淘大食經」。
大概於1958年,祖父與細嫲在土瓜灣鴻光街以四間地鋪創立「恩華學校」,由幼稚園至小學六年班,亦於同街之某單邊三樓設五年級及六年級班房。分校(幼稚園)則位於北帝街某大厦之二樓,估計全盛時期有學生五百至六百人。1967年停辦。
1950年代於大埔墟開辦「誠名學校」(4),祖父乃其中一位校董,學校由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約1980年代停辦。
1961年於土瓜灣馬頭圍邨開設漂亮洗染公司,分店在尖沙咀重慶大廈地下後面 ,至1964年結業。
後記:
擱筆之際,仰望天花,嘆了口氣,心裏思想,過了這一代,應該再沒人知道吳天申是誰了,祖父的名字曾經顯赫一時,可惜早逝沒有給後代留下什麼,他的功績亦被遺忘。祖父的後裔,相信只有我才有這種傻勁為他作資料搜集,如果我今天不作這些記錄,將來或許會後悔的。
注:
(1) 細嫲,祖父的妾,名字甘雪鴻,已離世,曾任恩華學校校董,多次代表香港教育界到台灣出席交流活動。可惜暫時沒有恩華學校的照片。
(2) 祖父生平原文由老豆(Ng Kwok Wah)執筆或口述,小弟略為修飾整合。
(3) 從網路得知馬評家叔子原名周叔華,即《武俠世界》主編蹄風。
(4) 誠名學校原址為國民黨某大人物的私人別墅,移居台灣後出租予由五位合伙人合辦的學校,分前後兩座,前座為兩層高歐洲式建築,下層有六間班房及教員室,上層有八間班房。後座是教員宿舍。當時祖父外出打工,祖母張珍及子女們住在教員宿舍並擔任其中一名教師。可惜暫時沒有成名學校的照片。
1950年代大埔墟「誠名學校」,香港總督葛亮洪(中)親臨拜訪,祖父吳天申(最右)懂英語故此負責接見,穿唐裝者(右三)乃華民政務司麥道軻先生。
(Benny Ng臉書二O一四年六月九日)
Benny Ng
走進二手書店,慣常在舊書櫃看風景,這兒有原始的封面設計,和令人上癮的老書紙的氣息,就如任何一位愛書人,淘書的趣味在於永遠不知道下次遇到哪一本,若能以相宜的價錢購得心頭好就最興奮了。正當尋尋覓覓間,從櫃裏抽出一本《採訪學》,感覺怪怪,是少有的書種,看封面應屬五六十年代,那年頭相關中文書籍應該極少,卻不是我杯茶,推回去,繼續挖寶,不知從何而來的靈感,轉頭又再把書抽出來,細看,天啊,誰跟我開玩笑!
顫抖的雙手加上沉重步伐來到老闆黃先生面前問「可以拆開膠袋給我看看嗎?」「當然可以!」再接過來,書況良好,隨手翻翻,過時的文筆,模糊的圖像,陌生的代序。片刻猶豫,這位作者是我的祖父麼?他曾經著書立說?怎麼我從未聽聞呢!不過「吳天申」這名字實在太罕有,同名同姓的機會極微,而腦袋唯一的線索是老豆講過祖父是當記者的。錯不了,肯定錯不了,當記者的撰寫《採訪學》不是順理成章嗎?內心突然激動起來,頭皮發麻,淚珠滾滾,說「我阿爺!是我阿爺!」一發不可收拾,這年紀竟然在舊書店哭到不成樣子,黃先生遞上紙巾安慰着。
祖父的遺作,早被世界忘記的作品,六十年前被某位愛書人保存下來,送到舊書店後,再輾轉落到自己的子孫手中,真是何等奇異的旅程啊!雖然自幼懂得血緣緊扣,情感上卻遙不可及,每年清明時節,總要經過彎彎曲曲的山道、總要踏遍冷冷清清的樹影、總要聽到吱吱唧唧的蟲鳴,來到快要倒塌的建築,稱為「慈雲山觀音廟」,是一所曾經有酒樓食肆、麻雀耍樂、兒童遊樂園的地方,繞經熟悉的甬道,遙望排列整齊的靈位,祭檯附近有一幀照片,影中人稱為「爺爺」。一雙小眼睛隔着玻璃凝望,弱小心靈卻無法跟它接軌。如今,竟透過手中書,首次令我感受到何謂緣份,且對祖父產生骨肉之親、血脈相連之感。
老豆接過《採訪學》,若有所思,緩緩地翻閲,說「以前細嫲(1)家裏囤積許多,應該早被送到堆填區去!」祖父去世時老豆仍是個莘莘學子,寄居在細嫲家,無父何怙,中學畢業即打工養家,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
由於祖父仙逝多年,遺物不多,只有寥寥幾張照片,所有人脈關係亦早已斷絕,生活逸事亦只憑老豆遙遠的記憶。我嘗試透過不同的渠道尋找資料,包括圖書館、網路圖書館、香港歷史檔案館、及專門銷售懷舊報章的小店,可惜均無功而退。因此暫只能透過零碎的口述片斷把祖父的生平重組,若各位有更多關於他的資料,隨時歡迎提供。
祖父生平(2)
姓名:吳天申
乳名:吳福自
籍貫:廣東恩平
出生:1922
去世:1963
中學:廣州市某中學
大專:香港珠海書院
職業:曾任廣州市「前鋒日報」記者。由於此乃右派報紙,大陸赤化前要逃亡到香港,未及逃走的同事大部份遭中共槍决。來港後曾於「新晚報」當娛樂版記者,後轉投「中聲日報」任外勤記者,數年後晉升為採訪主任。中聲日報之編緝為唐碧川先生,報舘位於威靈頓街近雲咸街之三層高建築物,現己拆卸。
撰寫馬經,常常去快活谷(跑馬地)看馬匹晨操,其馬經師承叔子(3),叔子乃早期馬評家,始於五十年代,後獨立編印暢銷六七十年代的「叔子馬經」。此期間祖父亦兼撰寫武俠小說,但小說名稱及筆名均已忘記。
約1955年祖父轉往香港淘化大同公司任職宣傳部主任,廠址在牛頭角,即現時淘大新邨位置,此期間撰寫多首電台廣告歌,包括:
「淘化大同豉油好,淘化大同鼓油妙,淘大鼓油調味好,淘大鼓油呱呱叫」
另一段電台宣傳是「力比汽水」,繼谷谷聲之後,大嘆一聲「噢!飲咗力比,成個精神哂!」
淘大當時亦代理「綠寶汽水」,其中有黑白電視宣傳片在半島酒店咖啡廳拍攝,那打呔的9歲肥仔對侍應說「我鍾意飲綠寶橙汁」亦經典製作也。期間替淘大董事王篤修捉刀撰寫「淘大食經」。
大概於1958年,祖父與細嫲在土瓜灣鴻光街以四間地鋪創立「恩華學校」,由幼稚園至小學六年班,亦於同街之某單邊三樓設五年級及六年級班房。分校(幼稚園)則位於北帝街某大厦之二樓,估計全盛時期有學生五百至六百人。1967年停辦。
1950年代於大埔墟開辦「誠名學校」(4),祖父乃其中一位校董,學校由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約1980年代停辦。
1961年於土瓜灣馬頭圍邨開設漂亮洗染公司,分店在尖沙咀重慶大廈地下後面 ,至1964年結業。
後記:
擱筆之際,仰望天花,嘆了口氣,心裏思想,過了這一代,應該再沒人知道吳天申是誰了,祖父的名字曾經顯赫一時,可惜早逝沒有給後代留下什麼,他的功績亦被遺忘。祖父的後裔,相信只有我才有這種傻勁為他作資料搜集,如果我今天不作這些記錄,將來或許會後悔的。
注:
(1) 細嫲,祖父的妾,名字甘雪鴻,已離世,曾任恩華學校校董,多次代表香港教育界到台灣出席交流活動。可惜暫時沒有恩華學校的照片。
(2) 祖父生平原文由老豆(Ng Kwok Wah)執筆或口述,小弟略為修飾整合。
(3) 從網路得知馬評家叔子原名周叔華,即《武俠世界》主編蹄風。
(4) 誠名學校原址為國民黨某大人物的私人別墅,移居台灣後出租予由五位合伙人合辦的學校,分前後兩座,前座為兩層高歐洲式建築,下層有六間班房及教員室,上層有八間班房。後座是教員宿舍。當時祖父外出打工,祖母張珍及子女們住在教員宿舍並擔任其中一名教師。可惜暫時沒有成名學校的照片。
1950年代大埔墟「誠名學校」,香港總督葛亮洪(中)親臨拜訪,祖父吳天申(最右)懂英語故此負責接見,穿唐裝者(右三)乃華民政務司麥道軻先生。
祖父唯一的遺作《採訪學》
《採訪學》唐碧川先生序。唐碧川先生曾於1976年膺M.B.E.勳銜。
《採訪學》自序
《採訪學》第一章 緒論
《採訪學》版權頁
叔子撰寫之馬經(網路圖片)
(Benny Ng臉書二O一四年六月九日)
叔子係港大周永新阿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