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蘇賡哲:「藍」的忌諱

讀一本好書

多年前,羈魂兄贈我所著《詩路花雨:文社歲月》。今日天氣差,不能外出,正好在雨雪紛飛下拜讀他這文學少年時代的回憶錄。年邁的我一口氣讀完一本近兩百頁的書,是近來罕有的「壯舉」。

感謝羈魂喚回四十多年前一段堪稱奇妙的生命歷程。書中很多文社故人故事,我都忘記了,不知道是甚麽原因,有些文社朋友如黃國彬、葉左肇、吳振明諸位,數十年後在多倫多重逢,都沒有表露出異地故人的喜悅,只是點點頭就仍自當成陌路人,提也不提文社往事。只有羈魂記得姓陳卻忘了名字的龍人,在我抵多市後曾來見過一面。那也不是因為文社,而是我們原屬同鄉而又是通家之好故(她芳名玲玲)。反而在香港時,一些文友仍然有聯絡,如水禾田、許定銘、黃仲鳴、還有經常讀到他們作品的,如洪清田、也斯、可以說是「繼續神交」,但也都不會提及文社。我曾說過,也斯在逝世前不久,曾來聽我在嶺南大學的講話,散會時望望然而去,招呼都沒有。唯一文社精神史上的「孤臣孽子」,應算是吳萱人兄,他有兩本關於文社史的煌煌巨著,貢獻很大。讀了羈魂兄這本繼起之作,才知道他伙拍吳萱人努力支撐著《文社綫》的出版,不過到後來,《文社綫》已經像太平天國李開芳、林鳯祥的孤軍北伐,難以為繼了。

以中學生自主的鬆散文社潮,何以突然在六十年代勃興,數量過百,參與者一二千人,其後又煙消雲散,無疾而終,空前又絕後,似乎沒有大家都認同的解釋。我只覺得它一哄而起,世間凡是一哄而起的風潮,也就很容易一哄而散。

蘇賡哲臉書2022年11月30日)

改別人詩的詩人

寫作人完成的作品,大多起碼重讀一遍,滿意了才提供給編輯。尤其新詩要求精煉,更會細加推敲磨礪才讓它見人。羈魂兄在《詩路花雨》中透露他「被改詩」的佚聞,頗饒趣味:他的大作〈藍色獸〉在《中國學生周報》刊登出來時,題目給改成〈初象〉,十節的詩,刪剩六節,句子內容修改得脫離了原來的主調。編者還加按語:「經過殯儀館化裝之下,是否較生鬼」。羈魂兄修養好 ,覺得「詩無達詁」,編輯前輩的意見,也許足供學習,也就不必計較了。我覺得「詩無達詁」,讀者可以有各有解釋,各有感受,但作者本身,卻必定只有一種解釋、一種感受。編輯憑恃權力,將自己的解釋和感受,不理作者同意與否強加上去,刊登出來時米已成炊,這做法並不恰當。

羈魂說這位編輯就是詩壇前輩蔡炎培先生。蔡先生對新詩有終生不懈的熱情,我看過他五十年代寫在中興大學稿紙上的新詩,字體娟美整齊如閨秀手筆,由此推想他詩人的浪漫和佻脫早已內斂,和「生鬼」地斧削刪改別人來稿是兩種很有差距的風格。看來他當這個編輯的樂趣不在於薪酬多少,而在於可以隨意、快意地刪改別人的作品。

蔡炎培對新詩的熱情,更表現在李天命一首叫〈飄〉的四行短詩,給他改得只剩下最後一行還依稀可見原貌,連題目都改為〈天命〉。因為被投訴,他解釋這是不忍將偶有的一二佳句投籃故。

我不安的是,會不會好好一個李嘉欣,給他強按到手術枱上,操刀整修成盧覓雪,還說:「你們不懂的,這才有女人味。」

蘇賡哲臉書2022年12月1日)

「藍」的忌諱

詩人的精心作品被編輯先生「先斬不奏」改動,羈魂兄那篇〈藍色獸〉可稱奇遇,先是被蔡炎培刪改,交給某報的覃俊先生再次發表,又被改了題目叫〈綠色獸〉。逢詩中的「藍」字都改作「綠」,而羈魂最愛是藍色,最不喜歡是綠色。他氣得因此不再和覃俊來往。覃俊為甚麼作此解動,我也很好奇,但羈魂知道的只是「為了有所忌諱」,至於忌諱甚麼,就不大了了,相信是個永遠之謎了。我和羈魂當時都是二十歲出頭青年,覃俊已過五十,即是現在過百歲了,也許已不在人世。

藍改綠後九年,有一次,羈魂去某報領取稿費,久別再逢,看到覃先生舉著一幅「血淚陳辭」,站在報館外抗議被「無理解僱」。羈魂說:想不到一向戰戰兢兢、誠惶誠恐,連一首小詩的「藍」字都因顧忌而刻意改動,唯恐有失的人,下場卻是如此咆哮控訴。這時,詩人才諒解他那無端的改動。我和覃俊熟稔,六旬老者,沒有其它謀生能力,在那境況下是堪悲的。

但我不很欣賞覃先生一些「作派」。舉一件小事,早時皇上皇餐廳開在彌敦道,我請他上閣樓喝咖啡,他拿出一毫錢叫侍應落街買報紙,侍應照辦。這在我是做不出的。

覃先生曾帶羈魂和其他文藝青少年去訪問汽水廠。不知道汽水廠和文學有甚麼關係。反而比較可以理解的是,他帶我去青山道唐樓訪問一位老妓,聽她絮絮細訴風塵生涯。回到報館,他才說老妓是當年赫赫有名的社會女賢達的母親。不過,名字我忘記了。

蘇賡哲臉書2022年12月8日)

胡國賢(羈魂):俱往矣!也許,不同年代、不同地域,都有相類的文人悲歌吧!唉!🙏🙏😢😢

蘇賡哲臉書2025年8月1日)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許定銘:司徒道世、古蒼梧、《金線》

一疊舊《周報》

我手上有一疊跟隨了我二十多年的舊《中國學生周報》,而這疊《周報》是更早年的一九五七年的。

五七年的時候,我不過是個讀小三至小四的小頑皮,當然不懂看《學生周報》,那是一個前輩文友送我的。大概是六二年吧,我開始涉足學生文壇,一個住在隔壁叫司徒道濟的大哥哥,因為全家移民,不便携帶太多書刋,臨走的時候,就送了這疊周報給我。薄薄的釘成兩冊,一冊是《穗華》版的,而另一冊則是《讀書研究》版的。

《穗華》版的那冊,其中有一頁是「第八屆助學金徵文入選同學」的名冊和玉照,日期是一九五七年十月廿五日。在這次的入選人物中,有張曼儀(現今香港大學講師)、朱韻成(六十年代的小說名家)、李英豪(文學批評家)、區松柏(電台編劇)、吳玉音(作家)、關鼎錚(小學校長)、王天麗(娛樂圈紅人)……。報上刊登的,都是他們的學生照,如果叫他們今日再看那個模樣,應該很有趣。

入選的作者有四十人左右,我列舉出來的,不過是我所知的一些成為社會上稍為知名或成功的人士,當然,應該有不少是我所不知道的。經過了二十五年,這些人大概可能散佈在地球的很多個角落了吧?或許,他們都有很大的成就?

我把這張周報寫出來,就是要告訴大家:《中國學生周報》是值得懷念的,她培育出來的人,很多都成為社會的棟樑了。我收藏的舊書報很多,超過六十年歷史的也不少,但都不過是近十年來收藏的,而跟隨我最久的,要算是這疊舊周報了,或許,吸引我的,就是這輯照片和名單吧!

許定銘臉書2025年7月26日)

司徒道世

近日發表了一篇〈一疊舊周報〉,提到舊鄰居司徒道世(杜濟),想起和他有關的文章,遂轉刊,原文刊於拙著《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1998)。

──2025年07月26日

許定銘臉書2025年7月27日)

從司徒道世談到他與古蒼梧的刊物

近日發表了一篇〈一疊舊周報〉,提到贈送我該批老刊物的舊鄰居司徒道世(杜濟),便轉刊了和他有關的文章,原文刊於拙著《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1998)。

可惜當時匆忙,沒有重抄,又沒有書影,字太細,大家看得辛苦,可能錯過了。

和這些刊物有關的「藍馬人」:古兆申、震鳴和吳昊均已作古,這些年輕時的文學活動,有可能為研究者的漏網之魚,特意重新整理,留一份資料。

至於主角之一的司徒道世(杜濟),1960年代初,是我蘇屋邨彩雀樓的鄰居,年紀比我長,如今當是八十多的老頭了,希望他能讀到這篇文章。

當年杜濟一家移民美國之前,曾請了個「炸油器」的師傅到家,教導他們:油炸鬼、牛脷酥、咸煎餅……等技術,到美國後可開店謀生……。此事有趣,順帶一提。

──2025年07月30日

《金線》·《蒲公英》·《海風》

我之所以把《金線》、《蒲公英》、《海風》拉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頗有點連帶關係和共同點。最明顯的是它們都出現在六十年代中期,同樣是八開四頁的小報刊,而出版者都是 青年學生。

《金線》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由「現代文學讀書會」編印。這個「讀書會」約有成員十多人,都是中文大學某學院的學生。大抵志趣相投,組合一起,希望為讀書界做點事、 盡點力。在代創刊詞〈孝子,浪子,媒婆〉中,他們以「孝子」比喻「守傳統的株,待復興的兔」的「傳統派」;以「浪子」比喻自命為「失落的一代」的「異域派」;而「媒婆」則是玉成「異國通婚」的,從事評介及翻譯的學人。他們說:

在不境(景)氣的蔓延下,我們不願作孝子和浪子,不願作「口是巨人,手是侏儒」空談評論家,不願作挑傳統和外洋雞蛋骨頭的小鬼,因為我們深信:傳統是要我們去吸取它的精粹,不是要我們鑽進它盤曲的迷宮失卻自我。我們認定不可過份重視傳統的遺產,因為這會危險地流於「絕對」,變為教條和古訓,做成「輯邏的罪惡」,是以阻礙新文學的進展。我們默悟傳統要我們用文藝新潮去增燃它的靈光,來加添今後的火燄。用現代文學去培育它底力的泉源,以滋潤古典文學的奇美。


從這段話已清楚地明白到《金線人》的「媒婆」精神了。刊物何以叫《金線》呢?在〈批評·指導·支持〉的編後話中說:

這麼多美麗的「新娘」在待嫁,這麼多的「嫁衣」趕着縫製,以我們這十幾雙初學的新手,無論如何是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率的……。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之餘,終有為自己作嫁衣裳的一天。


這期是「創刊號」,同時也是「終結號」的《金線》,重頭文章有:藍山居(古蒼梧) 的〈新詩沒有根嗎?〉、王誼的〈現代文學的趨勢與中國文壇〉、震鳴的〈十五年來的翻譯 概況〉和柳煙橋的〈掌上雨〉讀後感。除了一首選讀的瘂弦的〈乞丐〉外,沒有一篇創作,都是幾千字以上的理論文字,這是六十年代青年刊物中極少見的。

尤其藍山居的〈新詩沒有根嗎?〉全文七、八千字,佔一又二分之一版,為全刊的三分之一,極詳盡地從「意象」、「音樂性」和「語言」三方面,古今互證,以指出「新詩不但不是沒有傳統的根,並且充分的利用了自根部吸取的養料。」同時哀痛在外國已有了中國新詩的課本時,反而本地卻仍有不少人在反對新詩哩!這篇文章後來還得過《華僑日報》的文學評論獎哩!

從以上的介紹,大家約略可知道《金線》是一份怎樣的刊物。想不到一份學術性這麼濃厚的學生刊物,在出版後,竟受到校方教導處的干涉,個別約見「讀書會」的同學,施加壓力,甚至以停發獎學金來威脅,《金線》終於因此停刊了。

手上的《蒲公英》共有兩期:一是一九六四年四月的創刊號,一是一九六五年十月的復刊號。看來也只是僅有此兩期。

《蒲公英》是由蒲公英文社編印的。它的特點是刊登來稿較多,介紹本社較少,絕非機關刊物。因此,在《蒲公英》上刊稿的,大部分不是社員。我所認識的,只有社長杜濟(司 徒道世)和藍雨(藍山居、古蒼梧)。

《蒲公英》創刊號中〈我們的話〉用三點來說明他們的出版宗旨:

第一、蒲公英是一份公開的刊物,歡迎任何對文藝有興趣的人投稿、批評、建議及索閱。

第二、蒲公英對新文學抱有極大的信念,對舊文學也懷着高度的崇敬。她將接受經過批判的傳統精華,又吸收外來經過選擇及消化的養料來培養、創造自己的生命。

第三、蒲介英將不標榜任何派別,亦不反對任何派別。她主張拾短取長的中庸之道,不願意隨着時流風尚走極端。


創刊號的《蒲公英》,有林書交的〈文學與生活〉、古兆申的〈寫作漫談〉、卓抉的〈論詩的音樂性〉、藍雨的〈新詩何以不能蓬勃?〉、王友國的〈這一個晚上)、白勺的〈冬〉、杜濟的〈陋室寄簡〉創作及評論各佔一半,標準的「文社刊物」,屬於水準較高一群的。

出版《蒲公英》復刊號時,社長杜濟已移民美國,是由藍雨組稿的,邀來了震鳴的〈現代文學的特質〉和吳昊的〈現代文學與人之存在),兩文都是洋洋數千言的大文章,對現代 文學有深入的探討及介紹,字數超過全刊的半數,可以說是一個現代文學的特輯,對初步接觸現代文學的青少年來說,裨益不少。創作方面則有。藍雨的〈西窗故事續篇〉、明的〈黎明捷報〉、杜濟的〈無處投遞的信〉……水準亦很平穩。

《海風》我只見過一九六五年九月一日的一期。沒有標明是文社刊物,也沒有出版的團體名稱,只有九龍義德道一個通訊地址。但我們也可從創刊詞中知道是由「一小撮青年人」 編的。這一小撮年輕人認為當時黑暗蒙蔽了一切,大多數人都在渾渾噩噩過日,雖然有「很多青年朋友要負起開拓新天地的使命。可是卻有更多青年在苦悶的漩渦中打滾,沉迷於聲色犬馬中,白白消磨了寶貴的青春」,因此,他們決心出一份刊物,「力竭聲嘶地吶喊」,「迎着狂風暴雨,去補修這間殘破的茅舍」。

從《海風》中,我發現了幾篇杜濟(司徒道世)的文章,而當時杜濟已人在美國,因此聯想到:《海風》可能是《蒲公英》的同仁辦的也說不定。

《海風》也是八開四頁刊,這期用了一半篇幅,辦了個《咆哮山莊》的研究專頁,有:凌溟的〈《咆哮山莊》靈魂底低吟〉、木心的〈心靈的風暴──《咆哮山莊》〉和道世的 〈支持生活底完整的愛〉等三篇文章,深入的討論並評價了白朗蒂的《咆哮山莊》。另外還有小說──堅人的〈蕾蕾〉,杜濟的兩篇通訊和新丁的〈希臘的人生觀〉等。

本文的開首說《金線》、《蒲公英》和《海風》有連帶關係,至此,大家可以知道:《金線》和《蒲公英》的聯繫在藍山居,而《蒲公英》和《海風》的聯繫則在杜濟。其實,在六十年代的青年刊物中,有很多都是相互間有關連的,本文中談到的,藍山居、震嗚、吳昊等,不也是「藍馬人」嗎!

這三個刊物中,《金線》水準較高,《蒲公英》和《海風》則差不多,但,無論如何, 都較一般中學生辦的文社刊物高出頗多!

──1990年4月26.27日刊於《星島日報》

吳萱人:銘兄下筆精采!《金線》被校方找碴子,是其時的聯合書院;古兆申初期有用藍雨筆名(恐怕看官不知藍雨藍山居實為一人),他的論文《新詩沒有根嗎?》,還得到首屆「文藝叢展」評論獎,在大會堂高座展廳朗讀。吾兄可知,他與後期《芷蘭》亦有關聯嗎?

許定銘:我不知他算不算芷蘭人。

吳萱人:黃維樑在拙書《文社運動》頁475有提及。

吳萱人:幾乎無人提及的是:他擔任過接近兩年《明報月刊》總編輯,後忽然改由列(羅?)孚接手。

許定銘臉書2025年7月31日)

古兆申特別重視《金線》

古兆申在《雙程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說過「我們(指他和吳振明及同學們)曾經合辦──大概是香港文社第一份鉛印刊物,名為《金線》……」(p.8) 這句話頗有問題,因為《金線》絕對不是「香港文社第一份鉛印刊物」,幸好他有用「大概」的說法,因此不是「錯」,只是「有問題」。

一九六O年代初的《中國學生周報》有通訊員組織,組員多為中學及大專學生,目的為該報提供校內消息及推動發行網絡。此中的「學術組」曾有文社組織,叫「阡陌文社」。「阡陌文社」是何時成立的?我手邊並無正確資料,不敢亂說。西西、羊城和馬覺都是社友,他們應該比我更清楚。

但我如今還有本他們於一九六三年一月編輯出版的單行本《綠夢》,說是文社成立三年後的果實;另有半份「阡陌文社」的社刊《阡陌》,那是一九六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第二十九及三十期合刊。若以它作月刊推算,則《阡陌》應創刊於一九六O年初,是文社成立時隨即出版的,比出版於一九六五年六月的《金線》早很多。

但「阡陌文社」既是《中國學生周報》的內部組織,像其餘的《學生之家》和《學園》一樣,很可能會接受《中國學生周報》的資助,論者往往會不把它列入「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刊物」內。

故此,我用手邊的資料搜尋了一下,發現「由青少年學生自發組織及科款出版的鉛印刊物」中,較早的幾種應該是:

《風雨藝林》(1964年3月)
《晨風藝圃》(1964年3月)
《蒲公英》(1964年4月)
《芷蘭》(1965年5月)
《藍馬季》(1965年6月)
《金線》(1965年6月)

這個次序只據手邊資料列出,一九六四與一九六五之間差距較闊,當中可能有遺漏,留待他日補充,但前面的幾種應該相當準確。

古兆申本身是蒲公英和藍馬的成員,應該清楚地知道它們的出版都比《金線》早,因此,他在被訪問時說《金線》「大概是香港文社第一份鉛印刊物」只有一個原因:他特別重視《金線》。

古兆申何以特別重視《金線》呢?

我細心地讀了一遍訪問稿,覺得他要說的主要是「《金線》只出一期就被校方查禁」了,他是在「不平鳴」!

──2025年7月30日

吳萱人:銘兄寫得好!《阡陌》月刊創刊號於1960年以油印面世,期間,社中人另出版《青年文鋒》鉛印八開報;1961年第十三期開始改鉛印亦八開報,《文鋒》則於1963-6現世(見羊城《閒話「阡陌」》,刊拙編《香港文社史集》頁68~72)。藍山居後改筆名古蒼梧的古仔兆申兄,向鮮言及舊日文社事,不知何解,凡説及則含糊其辭,今及《金線》,亦難得之至。

許定銘:《青年文鋒》記不起是哪年的事,我曾參觀其社址,在彌敦道近山林道樓上,不過,很糢糊,也記不起是誰帶我去的,但肯定有其事。

許定銘:依家約莫記得,是同學文集的李仕俊帶我去的,應該要寫篇懷念文章。

許定銘臉書2025年8月1日)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周立民:曾經書香撲鼻──《香港文壇回味錄》及其他

這幾天,滬上的朋友圈裏不時冒出香港書展的訊息,大家摩拳擦掌恨不得直飛過去。香港去過多次,很遺憾,我沒有一次趕上香港書展,不過也沒有一次不去逛書店,日程再緊張,這也是必選項。有一次,去機場的大巴三小時才開出,我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到西洋菜南街逛書店再過淘書癮。那一次,匆忙中還欣喜地收穫了不少打折的九歌文庫、洪範文學叢書裏的舊品種。記得還有一套一直想找的林文月翻譯的《源氏物語》,四冊缺一,老闆笑盈盈地說:不用急,後天就到。我沮喪地說:我馬上就要奔機場了。三冊已在,彷彿牽着姑娘的手說「下輩子……」一樣。我帶着複雜的心情拎着一包書奔向地鐵……關於香港,多是這樣酸酸甜甜的淘書記憶,它們擠佔掉不少美麗的風景,比如我的同學簡直不能相信,我竟然沒有登過太平山,最近一次,在她帶領下,我才實現太平山處女行。

香港面積不大,文化能量卻不小,在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裏大大小小的書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範例。當然,近年來,紙質書式微勢不可擋,昔日書店全盛時的淘書樂彷彿成為白頭宮女口中的舊事,戀舊的人貌似達觀,然而那種憂傷也是掩飾不住:

半世紀走過來,斷斷續續光顧了無數的書店,享受過香港書業的黃金日子。香港曾經是讀書的福地,要看甚麼書便有甚麼書。如果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那麼香港曾經是遍地黃金。舊書店消失得八八九九,幸好有新的獨立書店接上,但風景已不一樣。無論如何,感謝曾經艱苦經營書業的前輩,更要感謝還在堅持開店的朋友,沒有你們,年輕一代不知道香港曾經是書香撲鼻的城市。

這段感慨出自鄭明仁先生的《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版(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23年5月版),作者說:「買書、讀書、藏書的時光在我人生路上留下深刻印記,懷緬過去常陶醉……」不能忘懷,他要開書店、寫書向年輕介紹,讓他們感受到香港的書業「多姿多釆、百花齊放」。我讀他的書,如讀一部活態的香港文學史,顯然這不是學院派寫法,那些可能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舊書舊事,被他寫得活色生香,如實地呈現了多層面的香港社會和文化。此書的代序是《半世紀獵書小記》,昔日香港書店的繁榮讓我只能隔着紙張垂涎三尺。

手裏的這本《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版)扉頁上還有作者2023年12月12日於老總書房的題簽,它記錄着我與鄭明仁「老總」的一面之緣。那一年我去香港出席香港作家聯會成立35周年暨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成立20周年慶典,那一天陳子善老師邀我同訪老總書房。雖是冬天,天還是很熱,鄭明仁先生到炮台山地鐵站接我們,隨着他走到一家商場,再穿過各種教育培育機構的店鋪,在寂寞的一角看到老總書房。鄭先生打開鎖,拉開門時,我大吃一驚,這自然不是家中書房,但也不是一間書店應有的樣子,一間不算大的鋪面,書架上面擠滿書,可怕的是書架之間佔滿書,一直堵到門口。要是說這是四十大盜的寶藏,單憑阿里巴巴一句「芝麻開門」別想得到寶貝。

子善老師在門口挑了兩本書,便和老總站在門旁的走廊上聊天。他們是老熟人,我與老總則是初見,但有這麼多書的誘惑,顧不得跟他們聊天。經老總允准,我爬過門口的書堆,在裏面的書堆裏淘書。──與那種整整齊齊、一塵不染的書店相比,這的的確確是「淘」。我小心翼翼地將上面的書挪到另外一堆,迅速翻檢感興趣的書,太多,太淩亂,很絕望,竟然也有收穫。告辭時,加了微信,前一天已經買過一本,老總還是堅持再送我一本《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版)。

這也許是書店最整齊的一角了

大概,這是我逛過的最獨特的書店吧,獨特到讀者進不去店。老總說開店是他處理自己藏書的一種方式,我不知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他家裏的書房會是甚麼樣子。淘書的樂趣持續幾十年不經意間就會轉化為藏書累,既是累贅又感負累。上海的一位編輯朋友對我說,已經有人直言再不要給他們寄書了,家裏放不下。我也有此煩惱,看完的書放不到已不見縫隙的書架上,只好堆起來或裝到紙箱裏,下次要用,像考古一樣還得找到它們、「挖掘」出來。「捨得」的話講起來冠冕堂皇,一本本從五湖四海買回來的書真要像水那樣潑出去,讀書人常常下不了手。

《香港文壇回味錄》以《半世紀獵書小記》開篇,以《藏書家十三車藏書當垃圾》收尾,不知這是不是作者有意安排,我總感覺暗示着甚麼。那篇文章講周姓藏書家在去世前兩年,把藏書賣給收舊物的,短短幾行描述已夠觸目驚心:「收買佬搬書當天下着滂沱大雨,很多書都淋濕了,書去到大小拆家面前也就變成黴、濕、臭的廢紙,他們只能把部份稍為貴少少的線裝書搶救出來,其餘送到堆填區。」這是所有藏書殊途同歸的路徑嗎?畢竟現代社會的一葉扁舟載不動太多的「負累」。

2024年11月4日夜,鄭明仁先生去世。次日消息傳到上海,我慨歎再也沒有機會跟他請教了,也立即想到那間「書房」和他的那些足以填滿香港文學館的珍貴藏書、史料。不知它們命運如何。這次書展,我看到一個附帶消息:香港一家書店在老總家人支持下舉辦「回味老總明仁的收藏軼事暨藏書展」,這是有情有義的舉動,老總一人吞下藏書之累,卻帶給我們很多揮之不去的淘書之樂,我不禁要在黃浦江畔遙遙地鞠上一躬。

2025年7月21日清晨

周立民微博2025年7月26日)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悼念詩人鄭愁予特輯

敬悼鄭愁予先生/覊魂

兩頭寂寞接歸人
過客從來柳色新
憶昔同沾山霧淡
憑誰江晚識天真

──2025.6.16(上平十一真韻)

附記:1989與1993年,《詩網絡》同人曾兩度與先生在港作訪談,余更先後賦〈江·晚·正愁予〉及〈山霧〉二詩以誌。日昨聞先生辭世消息,雖交言不深,猶感戚然。想我輩初闖詩壇,讀先生〈錯誤〉、〈賦別〉、〈水巷〉諸詩,啟發良多。惟「過客歸人」、「兩頭寂寞」,終也歸真圓寂,霧散江流,特草為此詩,聊寄敬悼之忱。

年輕時的鄭愁予

作者羈魂與鄭愁予是昔日好友 
未完的末句/路雅

我自那次晤你以後
打算寫點什麼
江楓漁火對愁眠麽?從那年
南風抹過濕濕涼夜
走來曲彎山路又
過碎落的蟲鳴,山下城燈淹約

那未知的
等待,細數蹄痕
在意中讓
季節白白過去
節慶借來的時間
裏發酵,遠了鄉愁
的日子
容我們還牢牢記住曾經的允諾
顏值的春日暖暖
如鄉間的塘
蓮花開滿
花不語,你
的詩句
開創婉約
落向你去後未完的末句

寂寞的悼念另一位寂寞的──給詩人鄭愁予/秀實

無論櫻花早來或晚來
城裏每一條路的盡頭都是茫然的
海,以路旁咖啡館為終點

穿越人群,讓杯觥交錯在身後
世間狼藉為一桌的飽食遠颺
慾望總是較詩,先抵達遠方

已然是你最後的一盞高粱
看花,撿落穗,且作燕人行
到一個雪的可能之域

我白天枕於夢土,夜間
獨步如船長,看墨藍天空
繁星以外,有你寂寞的一盞

(2025.6.18午後5:50水丯尚。)
一顆文星殞落/廖仕強

〈錯誤〉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

鄭愁予九二高齡去了。
一顆文星殞落,
激起了多年的思絮。
少年時酷愛他的詩篇,
尤愛〈賦別〉與〈錯誤〉,
喜其深情中透出幽默,
絕望下透出新生。
今日重讀這兩詩,
雖自己已老近龍鍾,
仍將我帶到青春歲月。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着,
而已是你的夢境了!」
與柳永的〈雨霖鈴〉異曲同工,
可謂千古絕唱。好詩!
這兩詩四十九年前我都寫有書法。
今日翻箱倒櫃只找到〈錯誤〉,
也許〈賦別〉在搬家時與我賦別了?
遲些或補寫回。一記。

————————————

心得分享

我20歲時已常用濕紙書法,
筆含濃淡墨,
喜其變化更多難度較大,
書時也更爽。
寫一篇字,就當寫一幀畫。

作者廖仕強的濕紙書法
洗不去這個錯誤/文相濡

相濡在2003年應邀參加台北的世界詩人大會,當時詩作還嫩的我和一班寫現代詩的香港詩友,興奮莫名,能與一批著名詩人同場發表自己的詩作,又可和他們「集郵」,何其難得。如果我沒有記錯,當中便有余光中、鄭愁予、洛夫、瘂弦、楊牧、周夢蝶、林煥璋、墨人和涂靜宜、方明等大詩人,更有幸「集郵」到瑞典漢學家又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之一的馬悅然教授,可謂大豐收,一晃便22年了。想當年,還帶點溫文爾雅,扮一下書生模樣,而今不復見矣。

詩人鄭愁予在美國當地時間6月13日凌晨4時去世,終年92歲。鄭愁予親友表示:「願他在天上與摯親重逢,詩歌與音樂永遠流傳。」

1950年代,鄭愁予發表了〈錯誤〉,其中一句──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成為經典詩句,廣為傳誦。隨後他的〈水手刀〉〈殘堡〉〈小小的島〉〈情婦〉〈如霧起時〉等詩,不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他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

鄭愁予自喻「現代詩的古典派」,鄭愁予詩作多描繪離愁與漂泊之感,筆下常流露對大陸故鄉的懷念,愛不得及對人生無常的體悟。

相濡今晨寫此寫小詩乙首懷念這位大詩人鄭愁予:

〈不悔〉

楊柳絲絲
又是依依
偶爾隨風吹的牽搭
有意無意
叫人要理嗎還亂
用那切慣離別的水手刀
狠狠在守候的樹身上
刻上錯誤二字

楊柳幽幽
又是怨怨
你不知道嗎
潺潺的雨
洗不去這個
錯誤

作者文相濡以一幀舊照緬懷好友
領受詩的絕美/楊佳嫻

鄭愁予(1933-2025)去世,感受很複雜。

第一次見到鄭愁予,他已經六十幾歲了。那時候我尚未出版任何詩集,可算是詩壇小朋友吧。鄭愁予短暫返台,楊澤可能想讓年輕人開開眼界、認識前輩,邀約前往探望,還一起去師大路的地下社會看舉行小型演唱會的夏宇。我們抵達時演唱會已經結束,永遠記得鄭愁予正要從窄小的樓梯往下走,夏宇正要往上走,爆炸頭髮搖曳可愛的夏宇驚喜飛撲抱住鄭愁予的畫面。我真切感受到詩人深受比他小一輩的詩人們的愛戴。一次看到鄭愁予和夏宇,傳奇場面,永鐫我心。

他算不算戰後台灣現代詩第一個具有偶像地位的詩人?至少在上世紀有三十年間,他的名字與佳句,成為文藝青年基礎修養一部分。

後來我在許多場合和鄭愁予有所交集。永遠是人多一點的場合,幾乎沒有單獨相處。有時候也看到師母。記得主持鄭愁予紀錄片《如霧起時》首映,有個畫面是師母講述當年某個孩子剛剛出生,丈夫因為參加保釣整天往外跑之類的,師母在家裡等門,擔心受怕,鏡頭停留在師母微微有淚的臉好久。映後有個觀眾問到這個畫面,鄭愁予看上去不大高興,記憶中他沒有正面回答。後來聽說,詩人對於紀錄片怎麼不拍他本人就好拍了那麼多不相干的人(?),很不滿意。關於詩人私德、脾氣、自我中心云云,也一直聽到傳聞或局部領教,水晶杯上有點裂痕。

年輕時反覆捧讀《鄭愁予詩集Ⅰ》,能背誦不少句子,其情調與韻律之傑出,並肩者絕少。年紀長一些,和鯨向海時常討論《寂寞的人坐着看花》(1993),一致認定這才是鄭愁予最好的詩集,〈最美的形式給予最美的酒器〉、〈聞北海先生笑拒談酒事有贈〉、〈涼風起天末──遊緬因州懷舒凡〉、〈聖木山女子學院所見〉等作,氣魄、情懷和奇想兼具,「學科學的都睡了/搞文藝的全醒着/一個疑似的詩人/她是月亮的歸遊者/身體還有些啊透明」、「晉人的清揚/唐人的無忌/廿世紀行走人間的遊戲/是踐酒約而來/是懷情約而去」,韻律之自然和漢字魅力之揮灑,比《鄭愁予詩集Ⅰ》更上層樓了。鄭愁予啟蒙我輩,讓我們領受到詩的絕美與狂喜,夢幻與蒼涼,這是無法否認的。

遺憾的是,我最後一次見到詩人,是疫情前,非常尷尬的場合,有三個女人環繞着他,一個說自己是他的代理者,一個說是他的助理,一個說是乾女兒(衝進來時還大笑着說乾爹了死了遺產都給我之類的)。其中某位頻頻明示凡是關於錢的事情應當跟她聯繫云云。三個女人彼此絕少交談,又搶着說話,詩人一度動怒,曰都不用聽我講話了是不是?要不要讓我把話講完啊?場面才靜下來。因為尷尬,我跑去看書架,瞄到一兩本有意思的老書,想詢問詩人,但他興趣缺缺,卻把我們幾個來訪者引到另一面牆,看另一座大櫃,熱情介紹裡頭滿滿的木質或金屬事物,似是各種榮譽頭銜頒贈紀念牌或盃。當天是怎麼結束的,已經忘了,可是我知道有一個什麼剔透的東西徹底破碎了。

(轉載自台灣作家楊佳嫻臉書2025年6月16日)

不再是過客/紙上極樂

詩人鄭愁予逝去,94歲。從此,不再是過客,已是歸人。

《偈ㄐㄧˋ》/ 鄭愁予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
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某年某次見面,我帶了幾本詩人的絕版詩集請他簽名。他看到其中一本老民國版書封時,神情略顯驚訝,但對另一本台灣版,則真性情地表露出不滿。

意思是這本台版詩集他始終沒拿到應得的版稅。至於這些簽名本絕版詩集,後來我全高價賣出了。在此打躬作揖,謝謝詩人賞飯吃。記得詩人也曾捲入 Me Too 事件。

追申,據我所知,那本台版詩集是他當年主動要求賣斷的,當時拿到了一筆款項。多年之後,他似乎忘了這回事,心中悄然怨懟生恨,反而說那是盜版書。樂按:詩人真是一種微討人厭的生物。

(轉載自台灣藏書家紙上極樂臉書2025年6月15日)

鄭愁予新詩的空白/秦量扉

「空白」指文本出現裂縫,可供讀者介入其中,如運用想像進行填補、進一步思索或理解出不同版本等。由於「空白」的理念在西方文論中多與分析小說相關,移用至新詩欣賞,偶有扞格枘鑿,需作調整,以使討論更中肯綮,亦便利學習「空白」技法者得其門而入。

在析論小說時,「空白」大概可由使用(1)外聚焦型視角;(2)中斷;(3)語義空白;(4)邏輯空白;(5)非時序等數種方法造成。借用上述五端對照鄭愁予詩,配合文類的體式,可證鄭氏允為設置「空白」的能手,進而有助於掌握其容許讀者參與文本的謀篇特色。

使用「外聚焦型視角」,即敘述者只講各種外部情景,如角色的容貌衣着、環境的裝飾擺設等,而不及人物的心理活動或敘述者自身的評論,故描述的「動機」是留白了的,這在偵探小說裡最常見到。鄭愁予全篇使用「外聚焦型視角」之作,如有〈客來小城〉:

三月臨幸這小城,
春的飾物堆綴着……
悠悠的流水如帶:
在石橋下打着結子的,而且
牢繫着那舊城樓的倒影的,
三月的綠色如流水……。

客來小城,巷閭寂靜
客來門下,銅環的輕叩如鐘
滿天飄飛的雲絮與一階落花……

全詩只寫了人物的動作如「臨幸」小城、輕叩銅環,以及小城的各種景物,如流水、石橋、城樓、巷閭、雲絮、落花等,主人公的心情如何,卻不得而知,讀者只能憑「寂靜」和種種變衰景物的暗示,按己意析說敘述主體的心境,至於造成敘述主體如此心情的原因,更全賴讀者自行想像、填補,其詮釋空間應是無窮無盡的。

「中斷」指破除敘事的完整性結構,對人物、事件的結局暫不作交代或索性不交代──暫不交代即構成「懸念」,而不交代則容易造成「開放式結尾」,前者能誘使讀者在結尾之前多作思索,後者則引導其自行延續故事,均具阻緩接收的功效。由於小說篇幅一般較長,「懸念」的施行具備充足的空間,但漢詩因多是短章,「懸念」的設置有其限制,鄭愁予卻仍亮麗地寫出相關的典範,如〈山鬼〉:

山中有一女 日間在一商業會議擔任秘書
晚間便是鬼 着一襲白紗衣遊行在小徑上
想遇見一知心的少年 好透露致富的秘密給他
也好獻了身子 因為是鬼
便不落甚麼痕跡

山中有一男 日間在一學校做美術教員
晚間便是鬼 着一身法蘭絨固坐在小溪岸
因為是鬼 他不想做甚麼
也不要碰到誰

 兩個異樣心思的山鬼我每晚都看見
 所以我高遠的窗口有燈火而不便燃
 我知道他們不會成親這是自然的規矩
 可是,要是他們相戀了……
 一夕的恩愛不就正是那遊行的霧與不動的岩石

讀首兩節,確以為講的是山中一男一女朦朧迷離的愛情故事,而神女有心,襄王無夢,至詩的最後一行,真相方才揭露,「男」的原來是「不動的岩石」,「女」的則是「遊行的霧」──迴視首兩節以「着一襲白紗衣」、「不落甚麼痕跡」形容霧,以「固坐在小溪岸」、「不想做甚麼」來形容岩石,而「在一商業會議擔任秘書」概指打呵欠時噴出「霧」氣,「在一學校做美術教員」則指「岩石」為寫生之對象,描述皆恰如其分。由於將真相延至最後才講,前面的文字皆為佈局,讓讀者在釋讀上「誤入歧途」,大大開拓了文本的想像空間。

至於「開放式結尾」,鄭愁予詩中可謂俯拾皆是,如〈談禪與微雨〉末數行:「這種只適可散步七分鐘的雨/少了 不夠潤/多了 便是漉/所謂禪 微雨行到六分鐘的時候/也許就絲絲……絲絲地悟到了……」其實並未具體向讀者傳達禪的意涵,卻用省略號結止有關思索,任其像未解甚至愈顯模糊的謎團懸置;〈野店〉則只截取人物的某段行動、經歷,對其終局未有仔細交代,其結句為:「有人交換着流浪的方向……」說天涯眾客的漂浪不止,則他們在曠野中幻見的「一個矇矓的家/微笑着……」是否能有安然歸去的一天,實在不得而知。除以省略號終篇外,鄭愁予亦不時在詩篇之末遺下問句,像〈淵居〉、〈棄筆〉、〈蘭亭序註〉皆以「又當如何」作結,戛然而止,給讀者頗多反覆思索的地步。

除「外聚焦型視角」及「中斷」的運用外,鄭愁予詩亦多見「邏輯空白」的運用,常能挑戰邏輯學的「不矛盾律」,將相互衝突的情緒、情景同時並置,製造悖論,令讀者深入思索概念間的裂縫該如何消彌、融合,從而達致對文本的參與。舉例來說,鄭愁予詩如〈烤羊腿的程式〉裡謂:「一排掛着的羊腿/如白玉雕刻的/裸肩的觀音/卻入定 以大悲接受/火刑的順序」,其中吃肉與佛教的聯想並不般配,享受美食又與接受火刑的大悲相反,然則敘述主體是為烤羊腿一事感到快活呢還是感到愧疚?還是兼而有之?讀者可憑個人感受,參與詮釋。另外,〈臺北街樓就像我的書架〉最末節說:「臺北沿街過淑女/就像書緣上/匆匆作者的名字/情緣情緣君子一瞥/卻引發無盡之遐思」,「一瞥」與「無盡」固然互相對立,而「遐思」又豈與一般人心中的「君子」形象全然應合?更深一層看,鄭愁予在同詩第二節寫下「欣讀市招猶勝時下的詩句」,對時下着書的「作者」似乎不太青睞,若將「淑女」喻為「書緣上/匆匆作者的名字」,其褒、貶意味亦必展現分歧。凡此種種,均可見〈臺北街樓就像我的書架〉裡充滿悖論,頗耐讀者思索、詮解。至於像〈俯拾〉的「而這歇着的大提琴/卻是世間最智慧的詞令者/對着偶來的人,緘默──。」並置擅於辭令與緘默無言;〈寂寞的人坐着看花〉「擁懷天地的人/有簡單的寂寞」含渺小於壯闊;〈錯誤〉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以人見人愛的「美麗」形容人皆趨避的「錯誤」,皆是以矛盾概念擦出悖論,令讀者思緒徘徊,細加尋味──這與「外聚焦型視角」、「中斷」等促人思考角色心理、延續故事之作用不同,使「空白」造成的延宕情景更為複雜而豐富。

讓詩文本帶來的延宕更為出彩的,尚有「語義空白」的設置及「非時序」的應用。所謂「語義空白」,乃借助語詞的複義或含糊性,令讀者反覆咀嚼、思考詞句的意思,有時甚至會給予讀者讀出絕然相異的詮釋版本的可能。在利用複義方面,鄭愁予詩裡如有〈燕雲之四〉的「春來,學生們就愛敲敲打打/居庸關那些大大方方的磚……」其中「大大方方」既可解作從容自然,用於把牆磚擬人化,也能簡單地用來描述磚塊的體積與形狀;又如〈燕雲之五〉:「那些年 官闈的景致是眉筆畫的/畫眉喲 唱遍了酒樓」,當中「畫眉」是鳥名,但如配合上句的「眉筆」,似又能用來借代女子──確實,「唱遍了酒樓」的無論是雀鳥抑或美人,皆富雅趣。有時,鄭愁予詩也以所指不明的文字,為讀者留下「空白」,如〈天窗〉有:「而在夢中也響着的,祇有一個名字/那名字,自在得如流水……」由於沒有述明思念的對象是誰,「那名字」的含義就變得模糊,當然,這應能為讀者提供更多自行代入的空間。

另一方面,「非時序」即不按事件的時間順序來講述故事,在彈性跳接中折斷線性脈絡,形成裂隙,需由讀者在腦中自行重組因果先後。這一手法,較常見於小說與戲劇,漢詩則因篇幅較短,截取描述的時段也較為集中,除應用較受限制外,也一般沒能製造相當混亂的時間線索,故其延宕、誘使讀者參與文本的效果在新詩裡未見普遍、顯着。作為參考,鄭愁予的〈寧馨如此〉和〈從考場的窗子向外望〉具有一定的「非時序」表現,前者的敘事主體在飯後放飛思維,幻想出「一個唐代雍容的女子」正危坐讀信,時間由當下跳接回古代,但寫到女子的活動空間時,景物又將時間線牽回當下,如提及立燈等,而「並未植梅 並未燃麝的四隅」也似是敘述主體休息的客廳;後者的當下場景是正在進行考試的考場,因老師「閒着」,心中便回憶起戰亂時流離轉徙的往事來,令敘述有了時間維度的曲折。屈折的時間令線性的敘述有了裂縫,往昔與現在的重新融合便成為讀者需要花費思維重組的功課了。

冼麗婷聲演|回憶詩人:鄭愁予夫婦安坐樹下



鄭愁予早期詩集/馬吉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他自小愛讀詩、寫詩,1947年唸初中二時,在校刊發表了第一首詩〈礦工〉。過了兩年,即1949年,他以筆名「青蘆」,自費出版首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出版者燕子社,是他與同學在學校辦的詩社。

他曾回憶:「草鞋是我們戰士抗戰的時候,沒有皮靴穿;過河時沒有船,就當地砍竹子,編成筏子過河,所以我用這個意象寫了我的第一本詩集,可見我心裏顧念的是民族、國家、命運。」

1949年他隨家人移居台灣,本來帶了《草鞋與筏子》的,抵埗後卻燒掉了。

《夢土上》初版封面

《夢土上》我藏的版本

他仍熱衷寫詩,1951年發表來台後的第一首詩〈老水手〉,並開始在《野風》、《新詩周刊》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後來他遇上紀弦,受到賞識,1956年與紀弦、葉泥、羅行、楊允達、林泠、季紅、林亨泰等正式成立「現代詩社」,而他在台灣的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亦在1955年4月由現代詩社出版,列入「現代詩叢」。這詩叢很有名,其他詩集還有楊喚《風景》、方思《夜》、銀喜子《風笛》等,皆成了台灣書迷追逐的「夢幻逸品」。

台灣有不少文化人都開辦舊書店,其中就有詩人銀色快手的布拉格書店。2010年,他散出好些絕版詩集,其中就有《夢土上》和洛夫的《魔歌》,都是簽贈本。嘩,不得了,我連忙手到拿來。

我得手這《夢土上》封面與原版不同。原版書名那三個字放左上角,像梯階般,一級級走下來;右下角是一幅剪紙,只見騾子背上騎着個小女孩,一人戴着笠帽,在前面牽着騾子走。字與剪紙都套紅,底色米白,整個封面看上去十分素雅。

我這本書名則用墨筆垂直寫於右上角,左下角是一幅人物「現代畫」。可能因為封面破損了,詩人便重新換過並自行設計?果真如此,這便是個難得的個孤本了。

鄭愁予早期的詩集,我最先入手的不是《夢土上》,而是他在台的第二本書《衣缽》,1966年10月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當時流行的40開本。我在網上見的都是黃色封面,那是較後期的版本,我手頭這本初版,是綠色封面的。此書2009年得自孔網。

2012年9月,台灣藏書家紙上極樂在臉書提到《衣缽》,引來翻譯家林皎碧的回憶起,頗為動人:「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高中時代的那一羣文學少女,整天把鄭愁予的新詩當歌在唱,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已經唸不出整首詩了,不知其他那些已為人母、甚至已為人阿嬤的姐妹淘,是否還記得那些蠻不在乎揮灑青春的日子?」

想當年我扮文藝青年時,也愛唸〈錯誤〉。吾弟是詩人本質,既唸詩也寫詩,唸的比我更鏗鏘更富感情,寫的詩如「羣起秋雁送你一程」,至今仍有蕭索之感。後來羅大佑為此詩譜曲,我又大唱特唱,可惜那些日子已經遠去。

鄭的第三本詩集是《窗外的女奴》,十月出版社1968年10月初版。此書得自台灣九份樂伯,那回他在臉書說要狠狠賣書,我便乘機撿了回來。

(按:此文曾刊於《聲韻詩刊》第9期,2013年1月25日;近聞鄭愁予逝世,特重刊於此,以茲紀念。)

(轉載自《馬吉雜筆》2025年6月18日)

(按:這專輯在《Paper Love》網站和同步刊出)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素葉文學》的用紙

《素葉文學》雜誌最初採用的紙張,是我們習慣所稱的牛皮紙,這種紙張粗糙,顏色較暗,大多用於製作文件袋、郵寄信封以及包裝等,雜誌採用這種紙張,實在罕見。見過某些雜誌採用帶顏色或近似牛皮紙的紙張,但僅是部分插頁為達某些效果的選擇,而且採用的是較薄,較平滑一類,像素葉整本雜誌採用粗糙的牛皮紙,我孤陋寡聞未曾見過。

後來戴天「投訴」,說這種紙張灰黃,特別是晚上在燈光下閱讀很不便利,也傷眼睛。當時素葉仝人聚會時已反映過戴天的意見。我當時的工作與編輯印刷有關,很常到一間大家熟知,由傷健者創辦的印刷廠藍馬。某次素葉聚會,許迪鏘對我說,下次到藍馬,問問阿胡(藍馬負責報價等對外接洽人)有什麼合適的紙張,素葉打算改用便利閱讀的紙張。

當我問阿胡有什麼合適的紙張,他拿出一本本紙板給我挑選,除了各種花紋紙價格較貴不會選,有顏色的亦不大適合,只集中挑選白色、米色這類紙張。此外太貴、太厚、太薄的均不合適。後來阿胡說有一種巴西書紙很不錯,價格與相同磅數的普通書紙相若,但較厚身。我一看,這種紙張很合適,素葉仝人戲稱素葉就是數頁,即薄薄的幾頁——因為素葉仝人是「貧友」(西西故意將「朋友」的發音轉變),資金有限,若採用這種巴西書紙,整本的雜誌厚度增加了,可以冒充冒充分量充足。 翻閱舊雜誌,見到《素葉文學》由第26期開始採用這種巴西書紙,直到最後第68期結束。米黃色紙張色澤柔和,既不刺眼亦不會像牛皮紙那樣在燈光下不利閱讀。經過時間的沉澱,這種紙張也有缺點,由於這種紙張比相同磅數的書紙較厚,也即是說這種紙張質地較鬆散,不緊密,因此不利保存,特別是香港天氣潮濕,紙張吸入空氣中的濕氣,容易發黃發霉,需花心思妥為保存。原本當初出版的《素葉文學》,並非什麼重要雜誌,不會考慮保存這些問題,只是近年《素葉文學》雜誌及素葉文學叢書已成為藏書家搜購的精品,特別是前期部分,屢獲青睞。現在要找尋一整套《素葉文學》或叢書極不容易,需保存完美的更屬難上加難。

Chan Tsun Kuen臉書2025年5月28日)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悼秦天南

謹以沉痛的心情宣告

我們敬愛的秦天南(原名李勤益)先生,於2025年4月7日 因病不幸辭世,享年76歲。

1949年生於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畢業,曾於新亞研究所研修唐史及遊學法國。曾擔任過教師、電訊翻譯、周刊編輯、專欄作者。1970-90年代在《新報》、《香港時報》、《星島日報》、《明報》等報章撰寫專欄、小説。

1980年代初開始電影編劇工作,編劇作品包括《光輝歲月》、《大魔術師》、《三少爺的劍》、《門徒》、《新宿事件》、《七劍》、《早熟》、《鎗王之王》、 《十月圍城》、《投名狀》等。早期作品則有《殺出西營盤》、《唐朝豪放女》、 《唐朝綺麗男》、《書劍恩仇錄》、《重案組》 等。

電影劇本外,秦氏的其他創作包括:

詩集:《妻》、《愛魂情魄的故事》。

散文集:《淡數平生十萬心》。

小説: 《殺手家譜》、《天子外傳秦皇篇》。

漫畫劇本:《義勇門》、《天子傳奇秦皇篇》。

電視節目:《西南大開發》紀錄片總撰稿、《雍正王朝》及《三國演義》旁白撰稿。

告別儀式時間地點待定,將另行通知。

此訊

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應屆執委會 謹啟

《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 Hong Kong Screenwriters' Guild》臉書專頁2025年4月9日)



〈風鈴〉

秦天南

車聲容易
鑄就鐵底樊籠
人是
自囚的燕子
去是飛蛾的跳躍
來是陀螺的凱旋
而我
祗是高樓上小小的琵琶
我底平生
是懸着的孤獨

天南是幾十年老朋友,也是我的浸會學長,他中文系,一九七一年畢業,我英文系,一九七四年才入學。我們曾經是同事,一九七零年代中同在砵蘭街的萃華中學教書。他教下午班,晚上在《星島日報》翻譯電訊,我是兼職,無上下午之分,每天奔波浸會和砵蘭街,好在有的是青春。我們如何成為莫逆之交的已經記不起來了。他送了我一冊他的詩集《妻》,我愛不釋手,一讀便讀了幾十年,十幾年前我在中文大學教一科名為「香港文學欣賞」的通識課時,選了其中的〈風鈴〉做教材,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天南曾托人送了一冊《妻》給周夢蝶,周回贈了自己的作品,並以「溫厚淒婉」四字來形容天南的詩。

那時候,李默姐也在萃華教書,和天南在相戀。才子才女結婚時在海運大廈的海天酒樓設宴,婚後住在柯士甸道草地滾球會附近。我上過他們的家幾次,他們養了兩隻貓,為了怕好動的貓兒不慎墮樓,窗子經常關上。有一次一伙人還在他們家開會,商量出版一本雜誌,在座的我只記得有戴天和羅維明,不過雜誌沒有辦成,不了了之。崑南也是天南介紹我認識的,大概是一九七八、七九年。當時崑南在《香港時報》編副刊,我投了不少稿,開始正式寫作。沒有這段時期的作品,我後來投考《讀者文摘》編輯部時的履歷便空白了一大片,恐怕難以得到總編輯故林太乙女士的青眼,此生際遇亦不同了。天南就是這樣,不斷鼓勵和引導我,亦友亦師,一生不變。

天南後來和李默姐分手,他一直沒有說原因,我也沒有問他。李默姐和我仍是好朋友,今時還有來往。天南一直醉心電影,一九八零年代初不教書了,全心全意在電影圈發展。一九八二年,他和邱剛健與方令正合作編劇,由唐基明執導,拍了《殺出西營盤》,片名是他起的,上映時哄動一時。天南和邱、方兩位未幾組成「三明」公司,合作編寫電影劇本,《唐朝豪放女》和《唐朝綺麗男》便是這段時期的傑作,都是認真的作品,可惜並不叫座,大概同性戀這種題材的電影不為當年社會所接受。我在灣仔影藝戲院看《唐朝豪放女》時,鄰座有個後生一面看一面不斷輕蔑地低聲嗤笑,最後笑得我按捺不住,轉過身去瞪他一眼,他才收斂,而且未及劇終即離場。我對港產片沒有太大興趣,但每次有天南參與的電影上映都會盡量去看。有時候他問我意見,我實話實說,他以秦洗心之名編劇,由許鞍華導演的《書劍恩仇錄》是失敗之作。不過電影圈錯綜複雜,他把內情告訴我,其實也無可奈何。

天南抽很多煙,以前未有禁煙,和他吃飯時他是一根接一根地抽。一九九零年代中,他有一段戀情,為了戀人而毅然戒煙,誰知一戒便出禍,腦袋劇痛。醫生診斷後說是戒煙操之過急,身體機能適應不到。他有好一段時間不能工作,未幾戀情也告終,連串厄運對他打擊很大。他病情穩定下來後,還是無法做編劇工作,我勸他不要心急。那時候我和伊凡在《星島日報》副刊〈星辰〉合作寫一個專欄,徵得編輯何錦玲女士同意,邀請天南加入,三人合寫,後來更分成三欄。二零零零年,何女士退休,崑南的公子朗天繼任,把老作者都送走,說要改革,我們的專欄亦結束。 一九九零年代末,天南曾在深圳居住,後來移居澳門,我們見面的時間少了,但每年都會聚一兩次,也會通電話互報平安。他是很重友情的人,黎傑得病的那幾年,他每次談起都很難過,黎傑去世,他傷心不已。他也時常提起邱剛健,還有戴天、崑南、李登、葉輝等舊友。朋友生病、失意、潦倒,他都很上心,自己的得失榮枯倒處之泰然。十多年前我久無他的消息,打電話給他,原來他已回港,住在北角,但身體不好。他說健康轉好後便找我。我忐忑不安地等他找我,一等便差不多一年,音訊全無。我們再聯絡上是二零一五年四、五月的事。天南這一次煙是真的戒了,他意志堅定,有規律地生活,健康問題似乎暫時穩定下來。

千言萬語,訴之無從。我提議由我整理他的詩作,出一本集子。他把詩交給我時,說道:「很放心了」;竟有托孤的意味。我悵然良久。天南的電影劇本、散文、小說、詩均作品不少,我最喜歡他的詩。他交給我的詩集收錄了一百三十四首詩,分三篇,第一篇是〈妻〉,上文說過了,有四十三首;第二篇是〈詩之別卷〉,四十七首,第三篇是〈愛魂情魄的故事〉,四十四首,其中十三首曾譜曲歌唱,製成影音碟。我整理他的詩作時,往事不斷上心頭,思之想之,不能自已。我把詩集打好,存入電腦,還印了一份給天南。戴天最後一次回港,我安排他們見面,也印了一份詩稿給戴天。他們不見幾十年,談起往事,不勝依依。

天南名李勤益,我叫他阿益,他叫我阿左。他是西貢人,時常告訴我很多西貢的往事,還有他助人為樂的父親的事蹟。昨天網上傳他去世的消息,我不信,打電話給他,只有留言信箱,我當下心慌意亂。內子建議我們馬上驅車去他家一看,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一年總會見幾次面,都是我開車去他西灣河的家,接了他,然後到太古城吃午飯,不是西苑便是北京樓。最後一次見他是農曆年前,過年時他一如以往給我一封電郵賀年,我也回他電郵,有時也會通電話。

我翻箱倒籠找阿益的著作,只找到一本散文集《淡數平生十萬心》,書內有剪報,是他給我的,還有兩冊的《秦天南短篇小說集》,《妻》不知所蹤。他有上下兩冊的《殺手家譜》,他說是我介紹他認識顏純鉤,由天地出版的。我記不起來了,我和顏純鉤也不算太熟悉。

我們每次見面,總是天南地北談個沒完沒了,幾十年不變。草此文時,強忍心中傷痛,耳畔彷彿響起他爽朗的聲音:「嗱,阿左,唔使拗,我哋一於放長雙眼睇!」

阿益,永別了!

左冠輝臉書2025年4月9日)

海鷗的沉思:8 號晚上受少年時隣居邀請,在她日常的銅鑼灣遊艇會一敍,餐後,我走到露天區外抽根煙,對面建築物的燈火掩映,昏暗近處仍舊保留一片微浪中的岩石~~ 卻看見,一隻站在石端的海鷗,好像國畫常有的漁翁/枯樹獨鷹@「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我四歲時母親口誦教背的詩句之一)@ 哦,10:pm 你仍在幹嘛?睡不著? 我換個稍近的地方拍攝,才知道它頭部竟然轉了個相反的角度: 本來的向左,變成向右,而直立的身型沒有移動⋯這是,為誰風露立中宵? 「從沒見過這樣暗夜久站的海鷗!」 我回座企圖吸引他們去看,Jenny 卻笑著說:「有什麼奇怪?這是它們的家呀!」這個默站在「家」之外的,真跟我們印象接收的「海歐飛翔」很不同。

@7號下午,在李家豪電台節目,兩小時侃談失蹤45 年的彭加木~ 回家後,收到訊息: 秦天南/ 阿益,中午逝世於睡夢中,享年76;其後亦收到其他友人電話(都是仍在致力的我昔年相熟的電影界從業者),兩日引起不少關注,@我覺得馬吉昔時寫的資料較體實也仔細。我在一位昔日朋友的fb 中,留言「-生文青,編寫蔚成」。。🤫我們在四十年前已經不在一起。 @8號晚看海鷗之後,回家又收到訊息:「證實梁齊昕在寓所逝世,年齡33」。

嗟乎,世事無常,但願各各安其所住與所往。受到

李默臉書2025年4月10日)

秦天南,原名李勤益,一九四九年出生,七一年浸會學院中文系畢業,跟着入新亞研究所研讀唐史,一年後又赴法國遊學。回港後曾任中學教師七年,後來當了電影編劇。他七十年代末曾在星島日報副刊星辰版和快報副刊快趣版寫專欄,前者與其他人如杜杜、羅維明、方沙(何福仁)等輪流寫,後者是他個人的地盤。據他說,編劇多了,慣用廣東話寫作,語言也變得粗糙,他寫專欄,是想練練筆,讓文字精純些。可惜,他寫了不久,就沒有繼續下去。

他出過好些書,主要有詩集《妻》和《愛魂情魄的故事》、散文集《淡數平生十萬心》以及小說《殺手家譜》等。另外,寫過的電影劇本有《唐朝豪放女》、《唐朝綺麗男》、《殺出西營盤》、《門徒》、《十月圍城》、《投名狀》等。

《愛魂情魄的故事》我未嘗得見。《妻》由四季編輯委員會一九七四年一月出版,其設計頗為特別,16.3 x 26.7 cm,書身狹長,內文的字體卻相當細小,天地位甚寬,讀來頗費目力。扉頁有行字:「獻給楚君」,即夫人李楚君,筆名秦楚、李默。

《淡數平生十萬心》係作者自費出版,沒有出版日期,我在書後寫上的購買日期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收錄的多是專欄文字。有意思的是,書前的序不是由名家執筆,卻是由他的學生來寫。另有影印手書的《自序詞 一剪梅》,也是他的學生寫的。他的學生中在序中說,他課餘之暇,還開班教寫詩、散文,又聯合畢業的學生,辦了份刊物《花生月刊》,可見他對文學的熱誠。他的學生更透露,他轉行是為了多賺些錢,然後成立一間中學。他認為「中四中五的年輕人對前途與目標最感含糊不清」,因此想幫他們。不過,在香港這現實社會,他的理想恐怕很難實現了。

《殺手家譜》也曾在星辰版連載,一九九五年由香港天地結集出版,九六年再由台灣風雲出版社重版。

《中國學生周報》一九七四年七月停刊的時候,曾有讀者如也斯、李國威、小克等,發起成立「四季文學會」,準備繼續出版文學刊物,「填補周報文藝版留下來的空缺」。出版秦天南詩集《妻》的四季編委會,該屬於這個文學會,時間上也算脗合。但我見過有本文學刊物《四季》,也是四季編委會出版的,秦天南也是作者之一,卻是出版於一九七二年。可能這個文學會在兩年前已開始蘊釀,甚或已經成立了。附帶一提,《四季》原是季刊,不過出了一期之後,隔了許久才出第二期,便再沒有下文。

(原刊馬吉臉書2011年10月13日)

悼李偉雄(吳太極)

世事歎無常,善人惜早逝。雄音不再,書界哀悼。「三劍俠書齋」李偉雄先生(雄哥)離我們而去了。2024 年 11 月 3 日,「老總書房」鄭明仁先生離世(註 1),相隔不到半年,2025 年 4 月 2 日,雄哥長辭。一位剛屆從心之年,一位才耳順數載,兩位老朋友就要在另一個世界再論藏書之趣,壞事接踵,使人黯然神傷。

(圖為我與雄哥和老總初次在「老總書房」的合照。左三為雄哥,左四是老總。時為四年前,雖仍受疫病流行而苦,大家都精神健旺。)

我是先認識老總,在書房認識到雄哥,後來才加入「三劍俠舊書拍賣」Whatsapp 群組的,那是 2021 年的事。四年不算很久,但每日有「三劍」相伴,已習慣了有雄哥聲音的日子。這是疫症催生的舊書買賣群組,雄哥一力主持,成員不過數百,但許多重要的藏書家和作者都在此間。這不是傳統拍賣行或舊書店模式的經營,是私人但又非會員制式運作,沒有高科技,全靠主理者的口碑,買賣雙方彼此信任,卻成為了現今不少同業的先行者和模範,文學界如【虛詞】和《無形》時有報道相關消息(註 2),經濟報刊如《信報》也曾有專題介紹(註 3),實是異數。

我不敢妄稱與雄哥相熟(雄哥在藏書界有許多相識逾廿載、滿天下的朋友,我私交甚少,連小友也算不上),但交易頻繁,自也建立起感情。「三劍俠書齋」之名取自武俠小說名家梁羽生、金庸、百劍堂主五十年代的《大公報》報章專欄《三劍樓隨筆》(註 4),書齋本也由三人組成,但近年已剩雄哥一人運作。這是民間愛書人數十年積累的寶庫,非富豪附庸風雅盲灑金錢搜購的浮沙,一點一滴,書量可觀,質更可敬,「三劍俠」藏書之珍,在香港寥寥可數。「三劍俠」買賣有道,以書養書,加上書壇大佬們供書委託,每晚至少有十項八項珍品拍賣、數以十計的好書單售,日日如是,極少休息,這數年曾在群組出現過的書目,不是誇張,只怕抵得上一座香港文學資料庫了。

不知道雄哥年少時是否也是文藝青年,有沒有書寫創作。以我所知,雄哥本業與文化界不相關,但數十年的私人興趣、購書之樂,到晚年退休後,竟成小事業。雄哥雖無著述,但文史知識豐富,不輸專家,難得是有鑒賞力,有時三言兩語,未必深入,但對作家的文風和風骨,倒也有真知灼見─現在許多經營書業的,其實不甚懂書,只知 S 字加兩棟,卻不識流派與輕重,貨銀兩訖以外,就無感情交流,若敢放膽討論,更是一說便俗。雄哥未必算長袖善舞,但有時鐵骨錚錚,反而更能結交知心,他常來往各地聯絡書友、搜尋好書,影響到不少後輩,像杭州的「俠隱書屋(中華武俠文化研究博物館)」,昨日撰文懷念雄哥俠風(註 5),就稱書屋有七成收藏都來自於他。說雄哥有俠風,不止因為其言談,而是確有熱腸俠骨︰「三劍」不時舉行義拍,所得之款用來買飯票捐贈有需要人士,許多書友不買書也捐錢,雄哥常自謙說只向錢看,滿身銅臭,但銅臭中我見到的是善心。

是的,講錢傷感情,見利現魑魅。書界甚麼人都有。凡是愛收藏者,必有所癖;可愛者皆有癖,但有癖者未必都可愛。書群固有名流與碩儒、善人與良商,但混水摸魚、插科打諢、懵昏盲撞者也不少,雄哥又不獨佔群組,開放大家齊齊買賣,兩三年前舊書炒風熾熱,屢創高價,賣家更是見獵心喜,有人亂開高價擾視聽、有人重覆貼書充塞群組搏大霧,也有人拍賣時私下搭通互推互托,都是正常現象,「利益最大化」,但雄哥看在眼裡,不忍群組內雜訊轟炸(群組廿四小時運作,有時書友凌晨上載,大家也看累了)、群鯊追血,有時也得出言喝斥。賣家圖利,買家圖樂,雄哥自利也自樂,然而他做事認真,每晚一本一本拍賣倒數,一口一口價目細列,極花心力,買家分秒必爭寸金不讓,雄哥夜裡操作(每晚九點準時開始),自是眼累指酸,年復年可積累了不少「疲氣」。也有的買家貪圖一快,競價搶拍得不少書刊,卻遲逾半年也不付款交收,雄哥講個「信」字,私下墊支存倉,長等長候,更是累人。雄哥是性情中人,平時肝火潛收,但有時飯後三杯下肚,頂出滿腹牢騷,遂在群組以語音信息直抒胸臆,但也非謾罵,仍是不失禮貌地相勸,不墮身份地諷刺,只講出道理教人信服,書友笑稱是「大雄寶訓」。

因此,「三劍」美名遠播,兩岸三地、星州大馬,乃至美加華人圈子,都有藏家加入。後來仿傚的書群,良莠不齊,有的書品甚劣,在慈善賣場或飄書活動中大手刮書高價轉手者有之,有的主持拍賣時彈弓手引高價者有之,有的拍賣時數數甚懶,記錄不完善者有之,書友無所適從,還是覺得「三劍」最好。當然,舊書買賣,有時一本成交價逾萬,令人咋舌,但更多時只是一百幾十的小交易,若是代人出售的,佣金更不值半杯咖啡,一直以來賺到的,還未必抵得上數十年存倉的支出,「傻佬」才會用心,但傻人自有傻福,書緣滿載之餘,得到的是真心的尊重。香港書界老行尊如「新亞書店」蘇先生、「神州舊書店」歐陽先生、「溢記舊書」陳先生,還有各界友好如「香港收藏家協會」張先生、「大業藝術書店」林先生(註 6)等等,都與雄哥惺惺相惜,雄哥離世,大家都立即向家屬致意。

約雄哥見面交收書刊,多在「老總書房」。老總是報界名人,公眾也認識,辭世後有很多報道和悼文(註 7);雄哥相對低調,書界以外知者未必多,故更值得撰文細述,傳播事跡(註 8)。雄哥與老總是書壇活寶貝,各藏書山,老總開書房,雄哥搞拍賣,不時合作,也互相買賣,不亦樂乎。兩位都是退休人士,平日飲茶論卷,聽他倆褒貶人物,看人極準,甚也暢快。老總總是高亢的呵呵長笑,快意恩仇,以胸中數十年人事澆酒;雄哥是低沉的長音歎笑,冷然看透人心,卻絕不犬儒。雄哥常言「好自為之」,其實他律己卻寬人,前文說到見利現魑魅,雄哥雖然冷笑,然而鮮少趕絕,包容才能納百川是也。

書界兩大巨頭在半年間同去,舊書拍賣很可能會沉寂一段時間了。上年初「三劍英雄群英會誌慶」(註 9),雄哥主辦,老總主持,設宴邀得老中青三代首次聚首,有美食、有佳釀、有書話,也有現場拍賣,是藏書界佳話,想不到盛會初辦,就從此不再。新一代不是沒有愛書人、藏書家,但網絡世代喜好分散,有誰能號召大家歡聚,享受宴酣之樂,交投之趣?

上年老總老病復發,但積極面對,更加落力買書與寫作,似欲在大去之前為香港文化界多留一點血脈。大家表面上雖然不多問候,但內心知曉,雄哥更是常去探病,同時與書友們和老總多約聚餐,聯絡感情。老總與我都愛收藏侶倫的著作,前陣子有藏家經「三劍」拍賣一批侶倫少見的作品,書迷哄動,但幾乎盡收老總書囊。我唯一一本成功請老總高抬貴手相讓的,是侶倫親筆簽名兼題字予溫燦昌的《紫色的感情》(星榮出版社,1953),最終以 $10100 成交,比老總多一口價,是我在「三劍」最貴的一次交易,與雄哥交收時,也得小心翼翼。值不值得,見仁見智,獨一無二,卻是肯定。老總偶爾也會寫到我倆在「三劍」的拍賣(註 10)。藏家之樂,外人未必明白。我愛收藏和研究創刊號,最近一次在「三劍」拍得的創刊號,是《大人》第一期(1970),這不過是一兩個月前的事,但今後再也沒有「三劍」的書緣了。其實我絕非大戶,像市場上數萬元一本的題字版董橋著作,我是買不起的,偶爾放肆,只為自娛自樂而已,非為保值與炒賣︰時代變化,風氣嬗變,誰知大家的車載斗量,他朝會否成為廢紙?(註 11)

正因不欲淪為廢紙,雄哥這幾個月來一直辛勞奔走——老總離世後,家屬就將書房委託雄哥清點處理。老總家中數千珍藏,家人已有妥善安排,但書房也有上萬佳品,自引來群狼垂涎︰有人冒充大學買家名義,謊稱老總生前已承諾將書送贈(老總的確有留書贈送學術機構);有內地商人冒其名號,放售簽名貴書;有書店知清書之難,開口欲以低價包銷。是雄哥一力頂著,趕退野狼,並與三數書友們一同清理書房,一方面精選細揀出售(書房甚為凌亂,在不同角落中藏著不少珍寶,老總自己也未必記得清楚,但要翻箱倒篋,數十斤數十斤地搬來搬去,甚也辛苦腰腿),一方面撿拾老總私人物品,還給家人(但仍有人不問自取),同時也聯絡老總報界好友和學術機構,整理有研究價值的材料。說是「一同」,其實仍是雄哥主力承擔,而我們這些「三劍」書友,則間中到店,雄哥讓我們自挑自選秘寶,也不多問與計較,以友情價半售半讓(我們付多少鈔票也好,雄哥總說意思意思,退還一張半張),款項用來繳交書房租金,餘額則做慈善,這是老總家人心願,雄哥似乎也視為自己的責任,操勞數月,結果也捱壞了身體。近一兩個月有時聽雄哥說腳腫頭痛,以為只是累了,想不到是噩耗的先兆。

三月底「老總書房」正式清理完畢,準備退舖予業主,可能雄哥潛意識中感到重責已完成,身體一放鬆,積壓的疲憊就扛不住了。當然,老人中風,總是突發,也未必與此直接相關,但冥冥中就是如此巧合。雄哥與老總因書緣結識,同為書房走完人生,當中有許多不捨,但也是難得的友誼。雄哥緊急進行腦部手術後,一直未能甦醒,他的公子在群組發放消息,大家知道極不樂觀,都趕忙探望。我和書友在 3 月 31 日探望雄哥,一看深知不妙,也不懂說甚麼話,只能向雄嫂稍稍致意,想不到這次已是永別。雄嫂為人堅強,只願她節哀保重,身體安好。

草草幾筆,實寫不出雄哥精彩人生十分之一,以上只是我這小小書友的記憶片段,如有錯漏與誤會,敬請見諒。期待各界續筆,讓大家認識我們親切的雄哥。

註 1︰【虛詞】轉載不才悼文︰https://p-articles.com/critics/4938.html

註 2︰如在【無形.書有價書無價】專題中,就邀得鄭明仁以〈書無價?書有價!〉為題撰文,當中也有提及「三劍俠書群」︰https://p-articles.com/works/2324.html

註 3︰許志宏訪談錄︰〈舊書拍賣 WhatsApp 群組 各路專家晚晚「mon 實」出價〉︰https://bit.ly/44e8Wtl

註 4︰《三劍樓隨筆》後來結集成書,文宗出版社 1957 年初版甚為罕見,後來雖然有其他出版社整理文稿再出新版,初版依然值價數千。「三劍俠」後來設宴會友,張彧博士帶來《三劍樓隨筆》封面影印本讓各與會者簽名(見本文附圖),各出席者都有一張獨立編號、齊集簽名的,極具紀念意義。

註 5︰潘潘〈侠隐书屋记——谨以此文献给李伟雄先生〉︰https://mp.weixin.qq.com/s/hBdzpvy-eNpQAN9JcVNq6w

註 6︰「大業」的悼文︰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p7v1Zmmv/

註 7︰「香港新聞博覽館」也舉辦了「老總生活日常——懷念鄭明仁」講座,請見錄影重溫︰https://youtu.be/xhFs8tea5uc?si=qylys9gchavbrQnq

註 8︰【虛詞】專訊︰〈「三劍俠舊書拍賣群」創辦人李偉雄離世,享年 64 歲 生前仍處理「老總書房」捐書事宜 逾百群友發文悼念〉︰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5202.html

註 9︰鄭明仁〈香港藏書、販書猛人世紀之會〉︰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31014

註 10︰這些文章不過是上年初的事,卻是此情難再︰

〈經典文學雜誌《四季》再現江湖〉︰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31374

〈古舊電影雜誌成搶手貨〉︰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39816

註 11︰沈旭暉是雄哥書客,雄哥離去,他也有撰文感歎。【我的香港回憶:補漏拾遺篇 223】舊書界的無常,就是人生的無常︰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H9NZq2oCk/

可能是 5 人和文字的圖像

外97人
Horace Chan臉書2025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