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一代詩牧李聖華牧師
中國南方詩人的先驅
我靈婉若疲勞苦渴的旅客,
幸而找到你美麗的眼睛。
你的眼睛是宇宙聖水的噴泉,
翹起的睫毛是泉邊的聖樹,
讓我靈沐浴在這聖泉中,
睡眠在聖樹的蔭下吧。
—〈頌歌之三〉
這首名為〈頌詩之三〉的新詩,是已故李聖華牧師於一九二二至三零年間的詩作,收錄在李牧師的著作《和諧集》內;據估計,此部《和諧集》約於一九三零年左右在香港出版,但自出版後卻一直沒沒無聞七十多年。直至一九九八年一個偶然的機遇下,僅餘下來的一部殘本被人發現,《和諧集》始開始受人注意,及後更於二零一零年被重新印行出版。
有評論認為《和諧集》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不但在於其文學水平,足可媲美同期新文學大家,如冰心或朱自清的作品,而且在現存可考據的資料顯示,《和諧集》應為香港第一本詩集。對於香港詩壇來說,它證實了香港新詩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已具發展的實力,「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及基督教與文學發展來說,這部被譽為中國南方詩人的先驅之作品,能加深證明,早期中國新詩語言已能豐富呈現基督教信仰的精采和層次,具文學發展的超前意義。」(註1)
在《和諧集》不少作品中,李牧師借用了情人間的親密,比喻上帝與人之間的愛情交流,充滿浪漫情調,展現一股濃厚的「雅歌味」(註2),如:
伊問:因何這樣眷愛她,
在我眼目中,伊是何等人。
我答說:「你不是天仙,
也不是地上平凡的婦女,
祇是我心中的愛人」
伊很滿足,低頭微笑了。
—〈伊問〉
有評論認為李聖華牧師雖為信徒,但他的作品卻一點也不掩飾人性與天欲的想象(註3),「在抑制中有情慾的舒放,在穆靜裡有蠢動的心事」(註4),他的作品有時甚至顯得大膽和露骨,與他實際身處的年代比較,最少走前了十年。(註5)
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不能再忍耐着愛的距離。我要撫摩你,抱你,吻你,發生磨擦的極熱。
—〈我將吸收你的熱情和節奏〉(節錄)
為一代詩牧生平補白
作為一位基督徒作家,李聖華牧師在文學與學術上的成就,是備受當代肯定的。然而,目前坊間對李牧師的生平卻所知不多,即便從他兒子李華斌的憶述中,只知李牧師生於一九零三年六月六日,其他已多是三十年代後期至晚年事蹟,有關他的出生與年少的成長經歷,為何一位執教鞭的學者竟成一代牧人,暫仍缺乏資料可查。還幸,偶然翻查本會《會訊》,發現了數篇與李牧師有關的文章,其中一篇更是由李牧師親筆撰寫的悼文,內容中竟意外地記載了有關他的出生及生平片段。
這一篇名為〈汪彼得牧師和我——我的懺悔,我的醒悟〉(註6)的悼文,是李聖華牧師於一九八四年間,為悼念本會首任總幹事汪彼得牧師逝世而寫的;原來汪、李兩位牧者識於年青時,二人有着數十年深厚交情。據悼文中記載,李聖華牧師原生於一個貧窮的漁家,由於生父早喪,他又年幼多病,其母親苦於無能力治療,遂於主日禮拜時,將他抱至廣東梅菉禮拜堂,乘人專心祈禱時棄於椅上,後為該堂主任廣東陽江人李靈軒夫婦收養,將他視如己出,愛護備至,撫養成人。李牧師為答謝養父母養育之恩,於小時候已決心獻身繼承養父志向;中學階段加入白十字架團,立志獻身之心更為堅決。據李牧師的註解,此白十字架團即華北稱為學生決志傳道團;但至於此「華北」是否一所學府或一地區的簡稱,則未有資料進一步談及。
李聖華牧師的養父,雖擅長講道,為教友所喜愛,但因為人好靜,不善交際,不為教會某些長執歡心,被迫離鄉轉換工場仍鬱鬱不得志,最後回家鄉陽江教會服務,晚年卒於貧病,抑鬱而終,時正值李牧師在廣州協和神學院讀書期間,未及奔喪;又聞親友為養父錯購太小棺木,最後竟將屍身膝部打斷以其能入殮,悲憤至極,立誓神學畢業後決不任教牧人員職務,但願上帝許他將來富有,能充任長老執事,以能愛護宣教聖職人員,打破教會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因此,一九二九年當他於協和神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到教會任職,改到教會學校工作(有指李牧師當時於廣州私立培英中學台山分校附設之小學擔任分校主任)(註7),即使教會曾三次有意按立他為牧師,都遭他婉拒。從年份中推斷,一九二二至二九年,即《和諧集》內詩作與散文的寫作時段,應正是李牧師年華正茂的求學階段,大概是19-26歲中學畢業後至修讀神學的七年時光,到一九三零年他初執教鞭之時,便將作品結集出版了《和諧集》。
一九三五年,李牧師在廣州協和神學院任教,認識了剛入學的汪彼得牧師,當時李牧師甚欣賞汪牧師之才幹,對他期望日深,二人交情由此時開始建立。一九三七年廣州淪陷前,李牧師隨培英遷校而攜妻及子華斌南來香港,他把家人安頓後便旋即回廣州,帶領教會學生參與抗戰救亡的工作,組織和規劃第一屆青年隨軍服務團,並擔任團長,十月沿粵漢綫前進,經漢口、鎮江、江陽、無錫、武漢、長沙、安仁等地,至翌年六月結束第一屆工作之後(註8),李牧師便回港在香港培英中學擔任教務主任。
一九四二年秋天,協和神學院從雲南省喜州遷至韶關仙人廟,與嶺南大學為鄰。李牧師當時受教會之命辭去華英中學教職,轉任協和神學院及嶺南大學教席,並兼攝嶺南大學宗教事宜,間中往韶關協會所設禮拜堂講道,與汪牧師過從甚密,友情日深。一年後,廣東協會有感極需教牧人才,汪牧師與當時協會總幹事胡翼雲牧師再往訪李牧師,曉以大義,最終勸服李牧師首肯接受牧職,同年冬天李牧師在汪、胡及其他教牧前跪下接受按立。至此,雖從資料未能考證李牧師與中華基督教會是否早自年幼已結下淵源,也未有交待自受牧師聖職以後,李牧師是否曾到教會擔任牧師工作,或仍從事教職但兼任校牧,但能肯定的是,他是經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一手按立的牧師。
一九四六年,李牧師決定自費留學,在汪牧師的協助和推介下,進入了汪牧師留學美國時的母校都柏林大學深造(李牧師原文為「奧柏林神學院」),此後事蹟因已另有資料考證,在此亦不詳述。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一日,李聖華牧師病逝於廣州,終年83歲。
以生命寫成了詩章
在本會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會訊》中,也有資深同工同道為李牧師撰寫追悼文章,其中三篇更以詩章的體栽寫成。梁圖光在悼文中論及:「李牧性情豪爽直率,不拘小節,不慕名利,待人以誠。對工作則極之負責,硬幹苦幹,不怕勞累,以抵於成,自教會恢復以來,他最關心的是神學教育事業。又為振興中華,發展中等教育事業,幾年來,不斷積極為培英、真光中學籌建科學樓及圖書館,今均落成。⋯⋯李牧師常自稱『書呆子』,每次到市區開會後,必逛書店⋯⋯終日埋首書紙堆中,自得其樂。不理會家務事,不大懂得人情世故⋯⋯李牧是個熱血男兒,愛國家,愛教會,愛民族,愛鄉土。他一貫支持擁護教會革新運動。⋯⋯」(註9)李牧師的為人與性情在此可見一斑。
最後,借用已故李貞明牧師的〈李聖華牧師悼詞〉(註10)中的其中數段,作為李牧師前半生生平的寫照:
鶴洞蟬淒潭水波 泰山梁木哲人歌
宗師一代雲天隔 四海英才涕淚多
教牧家庭真道栽 玲軒父愛育成材
陽江禮拜堂開日 送子天姬海上來
培英雛鳳試聲初 聰慧天生愛簡書
鶴洞藏修花月靜 雞鳴風雨足三餘
誨人授業顯才長 花地春深草木芳
烽火南侵遷學校 支持危局憶香江
書生投筆竟從戎 勵士勞軍汗馬功
勝利歸來重執教 滿門桃李樂春風
註釋:
1. 吳美筠:〈充滿「雅歌味」的靈性風采——考察香港最早的詩集〉,《時代論壇週報》第1212期(2010.11.21)。
2. 附錄二:葉輝:〈上世紀二零年代的香港新詩——從《小說星期刊》到李聖華的《和諧集》(節錄)〉,收於李聖華:《和諧集》,香港:風雅出版社,2010
年,頁114。
3. 關夢南:〈序——重印《和諧集》〉,收於李聖華:《和諧集》,頁10。
4. 葉輝,同上,頁112-113。
5. 同上。
6. 李聖華:〈汪彼得牧師和我——我的懺悔,我的醒悟〉,《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會訊》(第329期,1984年10月),頁6-7。
7. 吳美筠,同上。
8. 李聖華口述,梁圖光整理:〈記廣州基督教青年會第一屆隨軍服務團〉,收於《為了正義與和平——中國基督徒在抗日救亡中的事述》,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及中國基督教協會,1996年,頁15-18。
9. 梁圖光:〈悼念李聖華牧師〉,《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會訊》(第350/51
期,1986年7月),頁18-19。
10. 李貞明:〈李聖華牧師悼詞〉,同上,頁11。
(匯聲二0一一年六月第64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