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後香港的兩種文體
黃仲鳴
靈簫生的《海角紅樓》,是淺近文言有名的作品。照片由作者提供
解放前後的香港,除白話文外,有兩種文體極為流行,一是「三及第」,一是淺白文言。
「三及第」大將不少,包括高雄、周白蘋、我是山人、陳霞子、林嘉鴻、江之南等。其中,高雄最為人稱道。他的《經紀日記》,將文言文、白話文、粵語三種文字搓弄成一團,渾如天成,如:
「結果又到俱樂部,我想打舊章冇問題,現款雖不多,未必不夠也。不料人衰鬼弄燈,米少飯焦,四圈未完,已輸二百元,袋中數目,已差不多,勢色唔同,想話鬆頂,老孫曰:『豈有打四圈便走者,怕老婆乎?』出來撈不能唔化,惟有再執位。」
廣東話「冇問題」、「唔同」、「鬆頂」、「出來撈」、「唔化」、「執位」等,加上諺語「人衰鬼弄燈」、「米少飯焦」,夾雜在白話文、文言文之中,組合得天衣無縫,益顯文字生動,讀來鏗鏘有力。除此以外,高雄還自創新語,極具時代氣息,如:
「時已中午,一個人無處可去,順步至大公司,就在此午飯。遇皇仁同學盧君,盧君昔日甚豆泥,今則鴉路恤矣。」
「鴉路恤」在當年是高價貨,由此可見盧君已脫「豆泥一族」,今時不同往日。高雄一句「今則鴉路恤」已表達出來。綜觀其書,文字跳脫鮮活,怪不得當時的文評家金聖嘆譽之為「運用一種方言而得到勝利」了。
五四運動以來,香港的中文教育仍重文言,報界文章仍見淺近文言,一般讀者亦看得明白。高雄有個時期適應讀者要求,寫了不少文言文章,運用得亦相當巧妙,如艷情小說這一段:
「譚毛庸娶婦柳如炎,美而艷,天仙姿態,洛神風韻,望之如楊妃西子,深具古代美人神貌,性端莊,不苟言笑,閨房之內,吟詠則可,纏綿則無矣。」
這就是淺近文言,但如不諳甚麼是「洛神」,不知甚麼是「楊妃西子」,則難明其意。以這種文體來書寫小說、散文,四、五十年代的作家亦多,除高雄外,知名者有靈簫生、傑克、林瀋等。靈簫生的《海角紅樓》在當年大大有名,更被拍成電影,書寫語言就是淺白文言,甚為綺麗,實為香江鴛鴦蝴蝶派的名作。如:
「在南天海角。有一所紅樓。築於山腰之上。蒼翠四周。雲霞擁照。為景幽蒨寡儔。其外綠瓦紅牆。純為中式。而其內房隴客室。以至佈陳器皿。悉倣泰西。古樸宏麗。兼而有焉。」(標點悉照原文)
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文言作品在六十年代後已式微。而高雄這類作家為了迎合時代的需求,亦不再寫淺近文言,而三及第也盡量減少文言,白話文成為主要工具,雖然仍間雜粵語,分量卻已減到很少了。
(文匯報二00八年四月十二日)
黃先生,你好!從小便聽嫲嫲說此書,1921年出生的她,和三個朋友合資購物這套小說,一人一本,輪到她看第四冊的時候剛巧打扙,與各人失去聯絡,她為看不到結局耿耿於懷。到我長大後,從不間斷為她找書,連廣州的故書店也去尋覓,也向當作家的長輩們求救,他們都說是絕版書很難找,絕版書三個字警醒了我,也可能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我轉了方向,在香港圖書館網頁查看,終於在中央圖書館找到下落,最後約定日期於「香港文學資料室及珍本閱覽室」讓嫲嫲看完第四冊!永遠記得嫲嫲看書後的滿足笑容,還跟我分享了結局的感想。嫲嫲於早前安祥離世,她說:「始終不能跟最愛的人在一起。」說來感慨但說了卻看書的心願。現在中央圖書館只收藏了2-4冊,多麼希望可以像嫲嫲一樣從頭看一次!
回覆刪除我從文化界長輩口中得知有靈簫生其人,戰前名滿省港澳,並展示他收藏靈的字畫,我陸續從坊間收到靈的字畫,數量有10 多幅,遺憾是曾找到幾冊靈的小說,可惜都是斷章殘闕,不能成套,沒有買下。
回覆刪除Gordon Ho (hochikong@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