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半月刊
《文海》半月刊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出版的文藝期刊,從手邊的合訂本第一集知道,此刊創辦於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中,出至一九五三年二月的六期,為合訂本;並決定自第七期起,改名《文海新星》。可惜此刊坊間甚少,餘刊至今未見。
《文海》為十六開、二十四頁,後增至二十八頁的綜合性刊物,其重點在三篇連載:文道的《零落紫荊花》,是以華南農村和本地社會作背景的寫實小說;江楓的《緋色的創痕》則是以偵探、奇情揉合的流行小說。牛夫的《天涯情俠》據說是譯寫的「半創作」,以俄國貴族及英國青年愛戀的外國情調吸引讀者。此外,每期還有三幾個短篇小說,和古事今話、希臘神話、舊詩歌雜論、寫作雜論……等專欄,其特別之處是每期均撥出三至四頁刊《學生文藝》約十篇,對培育新人作出貢獻。可惜的是這些學生的文章,水平甚低,當年香港學生文壇上的「猛人」:崑南、盧因、蔡炎培等均不見投稿。
《文海》不署編者姓名,每期出現的巴山、文道、江楓、杜克楓、黃梅月等,全不是當時知名的文人,內容亦甚普通,這樣的「小圈子」文藝期刊,在香港難以立足,看來其出版歷史不會長久。《文海》內頁經常有「徵求美洲和南洋各埠有文藝價值的圖片和有關各地僑胞生活特寫」的告白,看來是本外銷雜誌。
《文藝新潮》
《文藝新潮》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水平相當高的純文藝期刊,大三十二開本,每期八十多頁。它創刊於一九五六年三月,至一九五九年五月的三年另兩個月間,僅出版十五期。據說是為了此刊賺不到錢,幕後人興趣不大,視為「贊助性」刊物之故。
《文藝新潮》是由一九四O年代在上海早有文名,並曾創辦純文學期刊《文潮》的詩人馬朗主編的。他在創刋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到我們的旗下來》中,明確地指出:《文藝新潮》是一切理想的出發點,是敢於哭、笑、歌唱,並敢於說話的烏托邦。事實上,《文藝新潮》是香港舉起第一面文藝旗幟的園地,她讓齊桓、徐訏、劉以鬯、馬朗、貝娜苔、李維陵……等作家在此展示其精品,並培養了崑南、盧因、杜紅……等接棒者。
《文藝新潮》除了鼓勵新一代創作,還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壇大勢,編過法國、意大利、日本、台灣等文學專號,又辦過《三十年來中國最佳短篇小說選》,選刊並推介沈從文、端木蕻良、師陀、張天翼和鄭定文的短篇。最難得的是她辦過一次由徐訏和丁文淵作評判的「文藝新潮小說獎金」徵文比賽,得獎的三名順序是台灣高陽的《獵》,香港盧因的《私生子》和波臣的《風》。高陽當時還不是名家,其後成就有目共睹。盧因現時是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只有波臣未見持續,不知是否另有筆名?
《博益月刊》
由黃子程主編的《博益月刊》,是一九八O年代質和量都非常厚重的文學期刊。一九八七年九月創刊,至八九年九月停刊,共出二十三期。
《博益月刊》為大三十二開本,近二百四十頁,每期能容納近十萬字。這是本以文學創作為主,文化評論為副的期刊。當時海內外及香港的名家:白先勇、西西、絲韋、亦舒、舒巷城、侶倫、戴天……均曾為該刊執筆。創刊號上有個《當年佳作》的特輯,選刊了亦舒一九六O年代發表於《海光文藝》的傑作《滿院落花簾不捲》,並由陸離撰文《每次重讀,都有淚意》點評,單看題目已叫人動容。後來的期號裡,還選刊了舒巷城《鯉魚門的霧》、陳炳藻的《裏外流》、綠騎士的《綠騎士之歌》 ……,這些作品最早都發表於銷量不多、不受重視的文學刊物上,在《博益月刊》上重刊,能以「博益」的地位爭取得更多讀者。
他們還在一九八八年辦過一次「《博益月刊》小說創作獎」得獎順序是裴立平的《黃梅天》、陳文貴的《雞屁股風波》、柯達群的《盲女》,連同幾篇優異獎,都在月刊上發表,為文學新進開墾了一塊新園地。
香港是個商業社會,辦純文學刊物是政府及大企業家回饋社會的責任,然而,我如今還在懷念二十多年前的《博益月刊》。
「亞洲出版社」的書
「亞洲出版社」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綠背文學」的重要出版社,因有外地大量資金支持,封了「蝕本門」,故能不計成本勇往直前地不停出版。他們出版的書類有:報告文學、學術著作、專題研究、文藝創作、人物評傳……等。
學術著作和專題研究類頗有些重要的著述,像:唐君毅的《心物與人生》、羅香林的《歷史之認識》、殷海光的《邏輯新引》、胡秋原的《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余英時的《民主制度之發展》、馬彬《轉形期的知識份子》、孫旗的《論中國文藝的方向》……,都是極具份量的著述。
我比較注意的是他們的文藝創作,這類書亞洲出版社出得很多,隨意舉些名家的作品,即有:謝冰瑩的《聖潔的靈魂》、南宮搏的《江南的憂鬱》、黃思騁的《代價》、齊桓的《偉大的序幕》、沙千夢的《長巷》、易君左的《祖國山河》、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這些作家們的作品,對香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今大家見到張一帆的《春到調景嶺》(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四),是第一本以調景嶺作背景寫的愛情小說,頗受歡迎,兩年即可再版。
亞洲出版社結業後,他們的書遍佈港九的舊書店與地攤,一九六O年代多賣五角,如今是五十塊都買不到了!
具「飄口」的《勁草集》
除了毛邊本,一般圖書的三邊都是切得齊口的,只有極少數裝幀得很精緻的書,會在三邊都突出約二至三毫米的「突邊」;這種突邊,有個甚少人知的術語叫「飄口」。凡具「飄口」的圖書,幾乎都是「軟精本」,即是在封面、封底及書脊內都加了軟卡紙,使圖書的外觀挺直,加上「飄口」的保護,書籍美觀而耐用。配上這些裝置,圖書的成本自然提高,不是很特別的書,出版家一般都不肯下重本!
大家現時見到的張千帆底《勁草集》(香港新地出版社,一九六O)就是本具「飄口」的小書,薄薄的才不過一一二頁,但漂亮的書衣卻十分吸引:堅挺於蔚藍雲層下與疾風中的勁草,從封面一直延伸至書後,在你們見不到的封底,還有一只直衝雲霄的小鳥,隱喻引人沉思!
《勁草集》書分三輯,收十三篇與中外文學及書畫有關的雜文,史復(羅孚)在序中說這些「魯迅式」的雜文是疾風中的勁草,「它是有勁頭的,讀起來,我們確也感到一股股勁,一道道力」。
張千帆(?~1971)原名張任濤,一九五O至六O年間活躍於香港文壇,致力推動文化事業,當年的文學雜誌《新語》、《茶點》、《鄉土》及《文藝世紀》,都是由他主催出版的。
《文海》半月刊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出版的文藝期刊,從手邊的合訂本第一集知道,此刊創辦於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中,出至一九五三年二月的六期,為合訂本;並決定自第七期起,改名《文海新星》。可惜此刊坊間甚少,餘刊至今未見。
《文海》為十六開、二十四頁,後增至二十八頁的綜合性刊物,其重點在三篇連載:文道的《零落紫荊花》,是以華南農村和本地社會作背景的寫實小說;江楓的《緋色的創痕》則是以偵探、奇情揉合的流行小說。牛夫的《天涯情俠》據說是譯寫的「半創作」,以俄國貴族及英國青年愛戀的外國情調吸引讀者。此外,每期還有三幾個短篇小說,和古事今話、希臘神話、舊詩歌雜論、寫作雜論……等專欄,其特別之處是每期均撥出三至四頁刊《學生文藝》約十篇,對培育新人作出貢獻。可惜的是這些學生的文章,水平甚低,當年香港學生文壇上的「猛人」:崑南、盧因、蔡炎培等均不見投稿。
《文海》不署編者姓名,每期出現的巴山、文道、江楓、杜克楓、黃梅月等,全不是當時知名的文人,內容亦甚普通,這樣的「小圈子」文藝期刊,在香港難以立足,看來其出版歷史不會長久。《文海》內頁經常有「徵求美洲和南洋各埠有文藝價值的圖片和有關各地僑胞生活特寫」的告白,看來是本外銷雜誌。
《文藝新潮》
《文藝新潮》徵文比賽揭曉
《文藝新潮》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水平相當高的純文藝期刊,大三十二開本,每期八十多頁。它創刊於一九五六年三月,至一九五九年五月的三年另兩個月間,僅出版十五期。據說是為了此刊賺不到錢,幕後人興趣不大,視為「贊助性」刊物之故。
《文藝新潮》是由一九四O年代在上海早有文名,並曾創辦純文學期刊《文潮》的詩人馬朗主編的。他在創刋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到我們的旗下來》中,明確地指出:《文藝新潮》是一切理想的出發點,是敢於哭、笑、歌唱,並敢於說話的烏托邦。事實上,《文藝新潮》是香港舉起第一面文藝旗幟的園地,她讓齊桓、徐訏、劉以鬯、馬朗、貝娜苔、李維陵……等作家在此展示其精品,並培養了崑南、盧因、杜紅……等接棒者。
《文藝新潮》除了鼓勵新一代創作,還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壇大勢,編過法國、意大利、日本、台灣等文學專號,又辦過《三十年來中國最佳短篇小說選》,選刊並推介沈從文、端木蕻良、師陀、張天翼和鄭定文的短篇。最難得的是她辦過一次由徐訏和丁文淵作評判的「文藝新潮小說獎金」徵文比賽,得獎的三名順序是台灣高陽的《獵》,香港盧因的《私生子》和波臣的《風》。高陽當時還不是名家,其後成就有目共睹。盧因現時是著名的海外華文作家,只有波臣未見持續,不知是否另有筆名?
《博益月刊》
由黃子程主編的《博益月刊》,是一九八O年代質和量都非常厚重的文學期刊。一九八七年九月創刊,至八九年九月停刊,共出二十三期。
《博益月刊》為大三十二開本,近二百四十頁,每期能容納近十萬字。這是本以文學創作為主,文化評論為副的期刊。當時海內外及香港的名家:白先勇、西西、絲韋、亦舒、舒巷城、侶倫、戴天……均曾為該刊執筆。創刊號上有個《當年佳作》的特輯,選刊了亦舒一九六O年代發表於《海光文藝》的傑作《滿院落花簾不捲》,並由陸離撰文《每次重讀,都有淚意》點評,單看題目已叫人動容。後來的期號裡,還選刊了舒巷城《鯉魚門的霧》、陳炳藻的《裏外流》、綠騎士的《綠騎士之歌》 ……,這些作品最早都發表於銷量不多、不受重視的文學刊物上,在《博益月刊》上重刊,能以「博益」的地位爭取得更多讀者。
他們還在一九八八年辦過一次「《博益月刊》小說創作獎」得獎順序是裴立平的《黃梅天》、陳文貴的《雞屁股風波》、柯達群的《盲女》,連同幾篇優異獎,都在月刊上發表,為文學新進開墾了一塊新園地。
香港是個商業社會,辦純文學刊物是政府及大企業家回饋社會的責任,然而,我如今還在懷念二十多年前的《博益月刊》。
「亞洲出版社」的書
「亞洲出版社」是香港一九五O年代「綠背文學」的重要出版社,因有外地大量資金支持,封了「蝕本門」,故能不計成本勇往直前地不停出版。他們出版的書類有:報告文學、學術著作、專題研究、文藝創作、人物評傳……等。
學術著作和專題研究類頗有些重要的著述,像:唐君毅的《心物與人生》、羅香林的《歷史之認識》、殷海光的《邏輯新引》、胡秋原的《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余英時的《民主制度之發展》、馬彬《轉形期的知識份子》、孫旗的《論中國文藝的方向》……,都是極具份量的著述。
我比較注意的是他們的文藝創作,這類書亞洲出版社出得很多,隨意舉些名家的作品,即有:謝冰瑩的《聖潔的靈魂》、南宮搏的《江南的憂鬱》、黃思騁的《代價》、齊桓的《偉大的序幕》、沙千夢的《長巷》、易君左的《祖國山河》、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這些作家們的作品,對香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今大家見到張一帆的《春到調景嶺》(香港亞洲出版社,一九五四),是第一本以調景嶺作背景寫的愛情小說,頗受歡迎,兩年即可再版。
亞洲出版社結業後,他們的書遍佈港九的舊書店與地攤,一九六O年代多賣五角,如今是五十塊都買不到了!
具「飄口」的《勁草集》
除了毛邊本,一般圖書的三邊都是切得齊口的,只有極少數裝幀得很精緻的書,會在三邊都突出約二至三毫米的「突邊」;這種突邊,有個甚少人知的術語叫「飄口」。凡具「飄口」的圖書,幾乎都是「軟精本」,即是在封面、封底及書脊內都加了軟卡紙,使圖書的外觀挺直,加上「飄口」的保護,書籍美觀而耐用。配上這些裝置,圖書的成本自然提高,不是很特別的書,出版家一般都不肯下重本!
大家現時見到的張千帆底《勁草集》(香港新地出版社,一九六O)就是本具「飄口」的小書,薄薄的才不過一一二頁,但漂亮的書衣卻十分吸引:堅挺於蔚藍雲層下與疾風中的勁草,從封面一直延伸至書後,在你們見不到的封底,還有一只直衝雲霄的小鳥,隱喻引人沉思!
《勁草集》書分三輯,收十三篇與中外文學及書畫有關的雜文,史復(羅孚)在序中說這些「魯迅式」的雜文是疾風中的勁草,「它是有勁頭的,讀起來,我們確也感到一股股勁,一道道力」。
張千帆(?~1971)原名張任濤,一九五O至六O年間活躍於香港文壇,致力推動文化事業,當年的文學雜誌《新語》、《茶點》、《鄉土》及《文藝世紀》,都是由他主催出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