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之九

《怒潮》即《鹽場》


一九四O年代末期,沈寂(一九二四~)從上海到香港發展,為長城電影公司及永華影業公司編劇,重要的作品是《狂風之夜》、《神‧鬼‧人》和《怒潮》等。

《怒潮》是永華影業公司的製作,由舒適導演,並由舒適、徐立、章逸雲、胡小峯、尤光照、王斑……等人主演。一九五O年還由沈寂主持的幸福書屋印成附十多幅劇照的單行本,僅印一千冊,六十年後的今天,不易得見。

《怒潮》原名《鹽場》,是沈寂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喜歡的小說。這個六萬多字的中篇,以浙東鹽民宋老爹、根牛和跛子三家,受貪官「主意管子」丁師爺及鹽警白隊長的欺壓,終至家破人亡的故事。他們悲慘的遭遇,引起了十幾家鹽民的騷亂,殺掉惡人,可惜最終還是難逃厄運,全部被屠殺。

《鹽場》最先發表在上海《華美晚報》,這篇小說資料搜集詳盡,對鹽民的生活實況及製鹽工序寫得很細緻,根牛、跛子、宋老爹和端玉幾個主要人物也刻劃得相當突出,可惜當時那位編輯的鑑賞力太低,稿子發了一半,就給腰斬了。沈寂爲此非常生氣,把小說重寫,得劉以鬯賞識,把《鹽場》(上海懷正文化社,一九四八)收入懷正文化社的叢書中出了單行本。《鹽場》改名《怒潮》,增强了對普羅大眾的吸引力,卻少了些文藝味。

歐陽天


整理藏書翻出來一冊「三達出版公司」的《歐陽天隨筆》,想起近年已甚少人提到他,便上互聯網查查,想不到一條有關的也沒有;即使用他的原名鄺蔭泉,也沒有甚麼有用的資料。

鄺蔭泉(1918~1995)是抗戰時期在桂林加入《掃蕩報》主編電訊的老報人,戰後到香港加入星島報系,曾任《星島晚報》和《星島周報》編輯,一九六三年《快報》創刊,即任總編輯。除了是報人,他還以筆名歐陽天寫小說,出過《銀色的誘惑》、《歸宿》、《心疚》、《菩提恨》、《心魔》……等十多部小說,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在《星島晚報》上的《人海孤鴻》,是我第一篇追讀的連載小說,一九五八年由李晨風導演,吳楚帆和李小龍飾演父子拍過電影,是當年很受好評的作品。


《歐陽天隨筆》是他唯一的散文集,沒標明出版日期,一百頁的小書,定價一元五角,憑經驗推算,應是一九六O年代初期出版。全書收三十二篇千字左右的雜談,雖然沒分輯,但依性質看,則分為談人格修養、處世之道和談閱讀、寫作兩類。歐陽天在〈題記〉中說,這些雜文隨寫,「是緊張的生活靜下來的時節,偶然掠過心頭的一點點感想的痕迹;也就是生活漩渦裏偶然湧現,又偶然給抓住了的幾根水藻」。在這裏,我讀到小說家歐陽天的生活點滴和充滿哲理的思維。

李陽的微波


呂達、徐冀和南雁都是李陽的筆名,他是活躍於一九五O年代的文藝青年,與舒巷城、海辛、羅琅等,都是香港「鑪峰雅集」最早期的文友,如今旅居北美,是八十開外的老人了,不知是否還有寫作?

李陽活躍於一九五O及六O年代的香港文壇,曾協助吳其敏編文學期刊《新語》;在萬葉出版社任職時,曾主編一套十冊的《南斗叢書》。他除了任編輯,還在報上寫專欄,經常投稿那年代的文學期刊,是當時很受重視的散文家。一九六O年代出版的幾本合集《五十人集》、《五十又集》、《海歌‧夜語‧情思》和《市聲‧淚影‧微笑》,都收有李陽的作品。

李陽雖然創作甚多,但結集卻很少,除了署名徐冀,和羅琅合著的散文集《兩葉集》(香港宏業書局,一九六二)和《黑夜與黎明》(一九六四),我只見過這本《海與微波》(香港新月出版社,一九六O)。

《海與微波》僅九十多頁,是本約六萬字的散文集,收《木棉讚》、《一口井》、《舊歲》、《黑夜與黎明》、《海與微波》、《秘密》……等十五篇散文。李陽在序中說,這些都是寫於一九五九年,一種「直接抒寫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緒,並且用另一種眼光去探索周圍的事物」的文章。他自謙這些散文幼稚,但知情者告訴我:李陽的散文常被人抄襲去徵文而多次得獎哩!

移居海外的香港作家

一九八O年代,香港三聯書店出過一套由潘耀明主編的「海外文叢」,收世界各地華人作家的作品數十種,包括聶華苓、陳若曦、施叔青、鄭愁予、於梨華、趙淑俠、錢歌川……等名家的詩、散文、小說集。這套書與別不同的地方,是除了名家以外,一些較少港人認識的作家如木令耆、非馬、誠然谷、葉子、洪素麗、伊犂、許達然等也有作品被收進。

我特別注意到的是葉維廉、劉紹銘(唯一回流了)、張錯、蓬草、綠騎士、柯振中和袁則難諸位,因為他們都是早在移居海外之前已開始寫作的香港作家,只是在港時名氣不大,為人忽略而已。葉維廉和劉紹銘是三十後,近八十的名學者。他們到台灣升學前已在本港開始寫作,有趣的是:這兩位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底處女作,葉維廉的《賦格》(台北現代文學社,一九六三)和劉紹銘的《空門》(台北大學圖書供應社,一九五七),都不是香港出版的。除了這兩位,其餘的都是四十後,柯振中離港前已出過多本小說集,頗有名氣;年紀最輕的袁則難,雖然六十年代已開始在《中國學生周報》寫稿,但知道他的人不多,到台灣升學後才正式加入創作的行列,出過《煙花印象》、《凡夫俗子》、《不枉此生》、《飛鳴宿食圖》等書,只有如今大家見到的《不見不散》(香港三聯書店,一九八五)是香港版書。

羅隼的《腳印》

香港老文化人羅琅,一九五O年起,在香港參加出版和貿易工作,並開始寫作。他曾任出版社發行主任、編輯、經理等職。其後創辦宏圖出版社、宏圖圖書文具公司,至一九八八年結束,業餘為《文匯報》、《大公報》、《海洋文藝》、《香港作家》……等報刊寫專欄,是一九五九年成立的「鑪峰雅集」創辦人,歷任會長達半世紀,近年還邀得文化界前輩藍真任榮譽會長、車越喬任名譽會長,是「雅集」的靈魂人物,他已出版作品自《兩葉集》到《香港文學記憶》凡十多種。

羅琅的作品以抒情散文及雜文為主,又因他在香港文化界經歷超過一甲子,對各階層及人物有深入的了解,我每有疑難,向他查詢,總有滿意的答案,是一部活的「香港文學史」。他的著述中,我特別喜愛的是署名羅隼的《香港文化腳印》(香港天地出版有限公司 一九九四)和《香港文化腳印二集》(香港天地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兩本書合起來有十五萬字,內容以近六十年來香港的出版社、書店與文化人的掌故為主。因為他本身即為過來人,對香港「書業」的內幕及出版人的甘苦知之甚詳,除了資料翔實,難得的是趣味盎然,讀之絕不會枯燥無味。尤其《香港書林趣憶》、《舊書鋪》、《早期的香港刊物》幾輯,很多資料都是難得的香港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