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張丕介先生
左丁山
左丁山老師郭益耀教授來電,要左丁山加入一個「新亞書院張丕介先生紀念銅像籌備委員會」,為發起人之一,老師有命,豈敢不從。想當年,左丁山到農圃道新亞面試入學,面試員就係一位非常年青嘅經濟系博士,名字就係郭益耀,佢不嫌左丁山科數學僅僅及格,取錄為經濟系學生,點知去教務處註冊時,教務處王佶先生話左丁山數學成績平平,中國歷史反為考到A,係要左丁山去見歷史系主任孫國棟先生,唔好讀經濟系!郭老師反應快捷,立即請出張丕介老先生親自到教務處一行,向王佶先生講幾句說話,如此這般,左丁山得以順利註冊入讀經濟系。
郭老師係張先生弟子,張先生與錢穆、唐君毅共同為新亞書院創始人,佢係來自大陸嘅知名經濟學家,留學德國,專研農業地政經濟學,大量編譯德國社會大師韋伯及宋巴特之經典著作為中文,國民政府遷台後,痛定思痛,在農地政策方面採用張先生早在大陸倡議之土地改革方法,促成台灣農業戰後得以健康發展。張先生又繙譯出版德國文學作品,「三色紫羅蘭」、「夢茵湖」,膾炙人口,可惜今人恐怕所知不多矣。
桂林街時期之新亞,正是手空空,無一物時代,全靠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的精神支撐,但現實歸現實,學校始終要有經費支持,錢唐兩位皆是文人,不懂財政管理,於是責任落在張先生身上,為書院日常支出傷透腦筋,學校窮,學生又窮,錢先生到台灣籌得若干款項,得蔣總統辦公費提供若干補助,那還是不夠,可最艱難情況下,張夫人將從大陸帶來之私人首飾到當舖典當,所得由張先生酌情用於新亞。張先生在一九五二年三月「新亞校刊創刊號」撰寫「武訓精神」一文,蓋有感而發也。
今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範圍內有錢穆圖書館及錢先生頭像,草地有唐君毅先生全身銅像,郭老師為農圃道新亞學生,與桂林街時期之經濟系學生,有感於中大今年慶祝50周年校慶,張門弟子應有所表示,遂發起為張丕介先生鑄半身像,計劃放置於樂群館內,以展示新亞錢唐張三位一體的創校精神,希望新亞校友特別是經濟系校友奮起支持此計劃。
(蘋果日報二O一三年九月九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