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許定銘:閱讀一個文學教授的靈魂──讀陳國球的《香港.文學:影與響》

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國球教授,是本地著名的學者,他近年最重要的學術活動是推動及主編了十二卷本的《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為香港文學奠定了殿堂的基石;而其學術論著如《傷感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台灣學生書局,2003)、《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及《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2016)……等,均為擲地有聲的香港文學研究成果,可見他在香港文學研究方面成績斐然。

最近陳教授又推出新著《香港.文學:影與響》(香港練習文化,2017),他在後記中說此書中的數十篇文章為「塗鴉式的非學術性文稿」,又稱之為「蕪文雜記」,實在太謙了。

本書共分「歲華荏苒」、「映雪囊螢」、「縱以清談」和「鏡本無像」等四輯。「鏡本無像」收王德威、陳智德、葉輝、劉偉成及鄭政恆等人,對陳國球學術研究肯定的推許。「縱以清談」收陳國球與陳平原、李歐梵、藤井省三、柳書琴等學者在學術研討會上的清談,及各報刊對陳教授的訪問;雖說是閑話,卻也條理分明,言之有物,有系統地鋪陳出他底研究的方向。「映雪囊螢」則是他為陳智德、鄭蕾、潘步釗、唐滌生、鷗外鷗等人的新書寫序或學術研究,在在透射出其獨特的視野。「歲華荏苒」則是他成長歲月的記憶,抒發其對本土的深情及親情,可見教授在埋首苦鑽學術以外,還是個有情有義的靈魂。從以上輕輕的接觸,也可以看到陳國球口中的所謂「塗鴉式的非學術性蕪文」其實也相當學術的。

此中我個人特別喜歡「歲華荏苒」中的〈樹影間的大角嘴〉、〈憶昔買書在香港──中學篇〉和〈北角光影與香港文學記憶〉。

我的少年時代住在長沙灣的蘇屋邨,甚少去大角嘴,如果不是讀他的鴻文,我真沒留意到那地區竟有那麼多以樹為名的街道,更没留意到那些在歲月的侵蝕中慢慢的變化,讓舊日的色彩風物無聲無息地消失。不過,感動我的不是這些,是他爸爸用慣於撫弄淮山藥鹿茸片花旗參,且常常揮灑蘸滿鄉情筆桿,温暖而厚實的大手,拖着他的小手,帶他去探望鄉里,帶他去郵局寄回鄉包裹,帶他去剪髪、看書、買書……,絕不强逼他學習,而讓他自由發揮,選擇自己摯愛的嗜好,那份濃濃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動了我,使我更確定家教的重要,看來陳教授能成為著名學者的榮譽,功勞要分一大截給他父親!

在〈憶昔買書在香港──中學篇〉中,陳國球買書的足跡:從旺角到中環、到灣仔、到北角,這條迂迴的愛書路,同樣也是我的足跡,只是我比他走早了十年八載,此所以他們一群年紀相若的愛書大學生,可以在一九七O年代中葉以後,到創作書社廉價買書,常客像王宏志、李焯然、容世誠、陳國球、劉智鵬……等,如今都成為舉世聞名的學者,乃係與我早有緣份的愛書人。

上面提到的三篇文章中,其實我最愛的是〈北角光影與香港文學記憶〉,陳國球在北角住了十年,我自一九八O年起至今,住得更久,他提到的街道、風景、人情,都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日常接觸到的景物,只是我沒有他的詩境觸覺,用李育中的〈維多利亞市北角〉、馬朗的〈北角之夜〉和也斯的〈北角汽車渡海碼頭〉,組成一輯抒情,穿越了一九三四、一九五七和一九七四年的時空,把小上海的百年文化溶入二OO七年的光與影底記憶中,是文學教授詩意靈魂的舞躍,是香港文化人的故鄉夢影。

讀《香港.文學:影與響》,就讀這三篇?

不。不同的讀者,翻開任何一本書,都會知道如何去選擇,只是我覺得,即使只讀這三篇,也十分滿足了。

文章結束之前,不妨讓我再囉嗦幾句,在《香港.文學:影與響》裡,我看到陳國球談大角嘴、北角、家明與香港,談陳智德的《地文誌》,談鷗外鷗的詩與香港,很明顯看到:他熱愛香港的地域、文學,尤其是現代詩,而這也正是我的所愛,盼望今後他能在這個领域發出更大的光芒,爭取更大的成就!

──2017年12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