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包錯石訃告


(來源:Kin Wai Lau臉書二O一八年七月廿一日,同日刊於《信報》。)



(來源:Kin Wai Lau臉書二O一八年八月六日,同日刊於《信報》)


回應:

Ping Hing Kam:記得在台大哲學系坐談會上見過他,拿着結他唱Smoke get in your eyes,那時他叫包奕明。坐談會每次都有一兩個講者帶起討論,在殷海光主持下相當熱烈,包奕明是講者之一。其他人包括陳鼓應、許登源、洪成完(數學系),……李敖有時伸個頭進來撘訕幾句。文星雜誌的蕭萬能則來組稿。

吳萱人:包返港即揮大文喚起所謂「知識分子回歸運動」,吸晴一時;惜旋即秘組港地自發毛派小山頭,率先把剛開展的保釣運動轉化為「統運」,逆知75/76毛江老死兼倒台,他與一眾伙計立時灰頭灰腦,本人即躑躅油旺上海街頭,但見頭垂腰彎……有說他是早期李敖2.0,我則以為他平行似中後期陳永善(即陳映真),不解的是,甚麼時候,成了我地「社運奇人」!

(來源:陸離臉書二O一八年七月廿二日)

被遺忘的名字
關平

他祖籍四川,1949年大陸解放後隨家人赴台灣,在台灣上中學,升讀台灣大學哲學系,思想家殷海光的學生。五十年代與李敖、王尚義合稱台大三大才子。李和王的作品,在六、七十年代對港、台的大學生影響深遠。這一代人不少都讀過李敖嚴厲批判中國文化之作:《傳統下的獨白》,及王尚義慨嘆傷感失落的《野鴿子的黃昏》。我中學時代還讀過王尚義的《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開啟了我們當時還是混混噩噩的腦袋。

劉大任小說《蜉蝣群落》中,有一節寫台大校園中一次談存在主義的演講會,有人抱個結他上台,唱了一曲《Green Field》, 說:「我認為這首歌最存在了」,然後鞠躬下台,寫的就是他,在劉大任的小說未寫之前,這個故事金炳興已一早說了。

他大學時期已經思想左傾,與李敖、王尚義、陳鼓應、翁松燃等辦過讀書會,畢業後因串連組黨,被國民黨政府抓進監牢,拘禁了兩個多月,靠父親關係把他弄出來,出獄後去了美國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修讀碩士課程。他的父親叫包華國,國民黨CC派的大黨工。他在台灣的蹤跡,可以從網絡上找到,王尚義的妹妹,曾與李敖誕下私生女李文的王尚勤在回憶錄《四十年來雲和月》中,曾詳細寫過他們當時的生活。

他六十年代末輾轉來了香港,行蹤有點神秘,不願公開露面,但在文化圈中很有名氣,從1968開始,他在香港幾份知識分子仝人刊物《盤古雜誌》、《明報月刊》等,發表了幾篇氣勢磅礡的文章,如《從匪情到國情》、由胡菊人執筆,幾個人合意的《海外中國人的回歸與中國生活方式的重建、創建與實建》、《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等,是當時知識分子回歸運動的發起人,號召重建中國人身份,認同中國是必須走社會主義的道路,頗引起一定迴響。在接著幾年,他試圖組織一群大學生領袖和活躍份子辦一份叫《生活》的雜誌,但不成功,幾期試刊後告終。他還幕後策動70年代初期對香港大學生及知識分子影響深遠的「反越戰」、「中文運動」、「保釣運動」等幾場社會運動。另外,他也以筆名在《新晚報》發表一系列介紹西方「新左派」思潮的文章。

相信因為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他思想上受到衝擊,70年代中期封筆,擺脫知識分子圈子,做古董生意至今。

他就是包奕明,筆名包錯石。

《書與人》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盤古初開的年代
石琪

戴天回港,老友敘舊,照例飲飲食食。那晚主人是黃軒利夫婦,參加者都在「盤古初開」時期已經和戴天認識,真是年代久遠。

說「盤古初開」千真萬確。因為六十年代後期,戴天、胡菊人、包錯石、古兆申、林悅恆等辦了《盤古》雜誌。那晚飯聚,戴天、包錯石、古兆申和曾為《盤古》寫稿的梁寶耳都來了。還有羅卡、汪海珊、梁天偉、我和陸離。

當年胡菊人、戴天、陸離及陸媽媽一起住在太子道,《盤古》基地就在那裏,很多青年朋友在該處聚會。除了《盤古》,他們還成立「創建學院」,在九龍塘多實街一座屬於友聯的花園洋房內開課講學。

那時我和羅卡、林年同、吳宇森等電影發燒友拍獨立短片,當年很青春的毛俊輝也曾參加。記得有一次在九龍塘「創建」跑來跑去拍攝,被正在講課的胡菊人喝罵,說我們太嘈吵,干擾課堂。

九龍塘那座花園洋房現仍存在,但早已不是「創建」。妙在「創建」撮合了幾段姻緣,包括胡菊人和劉美美,金炳興和梁寶珠。可惜他們今次沒有回來。

其實戴天也曾是電影發燒友,曾在羅卡編的《中國學生周報》電影版的早期每周寫影評,筆名田戈。七十年代戴天主持過麗的電視台的電影節目,可能是香港首個這類節目。然後無線也有介紹電影的節目,最初由梁濃剛主持。

我們的九龍塘短片之一《死結》,由吳宇森和曹仲蘭合演,拍成後曹仲蘭宣布和包錯石結婚。但曹仲蘭數年前病逝了。

《明報》二O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