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五十年代的文學青年

五十年代的文學青年
蔡炎培


■王無邪(後排右一)、崑南(後排右三)、蔡炎培(後排左二)等等是五十年代文學青年,圖中唯一那位女士就是西西。

癸巳年,台港兩地文學界出現兩個「一代宗師」。一是也斯辭世,圈內悼譽詩人,無可厚非;一是少年朋友莎維豪,《五十周年詩選》在台出版了,崑南又說是「一代宗師」,直覺有點不妥。莎維豪跟「老而不」一樣,尚在人間,這樣說來,一個不巧,有陷朋友於不義的危險,不好。崑南是個重感情的人,前時陸離報道,莎維豪一手翻譯了他的長詩《布爾喬亞之歌》,此舉「野有蔓草」,允屬「投桃報李」,明白人當然冇壞。不明白的張三李四王八多的是呢。

莎維豪的譯筆,向來了得。不然,怎麼兩岸都給他出了全集。據他的關門弟子洛楓說,王辛笛的詩,原著的韻致,恰如其份轉化為「雞腸」。當年,詩人要結婚了,向我們告急,崑南把整個月「三級政府文員」薪水滙過去。哥倆好,自是「生死見得」。崑南重感情。那天,大夥兒從大埔卜合的村屋出來,夜已深,詩人陳汗醉駕,崑南說,「死就死」,一於「捨命陪君子」焉。古劍和我在另一車子望着不遠的「之字路」,揑着汗。幸有交警攔路,又俾佢地吟詩吟甩咗噃。

五十年代的香港,雖說戰後很多年了,仍處於百廢待興。其時,冇電視,家有收音機者,身份證屬於紅卡。網上行,天方夜譚了。報紙自是大眾的精神食糧。《星島》是大報,「星座」一大羣南來作家外,「學生園地」則是文學青年集散地。《人人文學》、《中國學生周報》還是後來的事。

這批文學青年,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大大話話二三百人總有。時光的羽翼下,王敬羲、王無邪、崑南、張曼儀(專門研究卞之琳)、李維榕(港大現役心理學教授)……先後出來了。

這批文學青年,就中風頭之勁,大熱的恐怕就是西西。西西者,其時的藍子、皇冠、十四行、藍馬店等筆名,莫不是她姑奶奶!以相為證,舉凡文學青年遠足,冇她老人家,當真無規矩而不成方圓。

任誰都知道,文學與死亡約會同義,半個多世紀下來,重覩昔日的自己,欣聞大陸艾曉明學派推為最有資格拿下諾獎的小說家;寶島那邊公認我們的張愛倫(西西),絕不遜於張愛玲。一字之差不要緊,「張學」已顯,則是不爭的事實。莫言之後,西西之外,剛剛重臨香江的白先勇,也該在候選名單內。

蘋果日報二O一三年五月三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