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書初稿》
許定銘
二O一二是無名氏(一九一七至二OO二)逝世十周年紀念,五月的「文學月會」,由江濤及崑南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講《無名氏的小說》。江濤主要介紹無名氏生平,崑南則講無名氏的代表作《無名書初稿》。崑南是無名氏的超級「粉絲」,一九五O至七O年代中期的香港及海外文壇,當所有人對無名氏的所知僅限於《北極風情畫》(上海時代生活,一九四四)和《塔裏的女人》(西安無名書屋,一九四四)時,崑南已在一九六四年七月《中國學生周報》的《五四抗戰文藝專輯》上,發表了幾千字的《淺談無名氏初稿三卷》,探討主人翁印蒂追求人生目標的歷程。
《無名書初稿》是套二百六十萬字的長河小說,全書六卷,頭三卷《野獸‧野獸‧野獸》、《海艷》和《金色的蛇夜》出版於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後三卷《死的巖層》、《開花在星雲外》和《創世紀大菩提》寫於一九五O及六O年代,是不可見天日的隱世之作,直到無名氏一九八三年離開內地,經港赴台定居之際才能出版。講座中投射發放的書影均以新版為主,今日故意讓《野獸‧野獸‧野獸》(上海時代生活,一九四四)初版本書影以饗眾「粉絲」。《無名書初稿》厚盈呎,在資訊爆炸,傳媒充滿誘惑的今天,肯定無人問津。我認為想接觸無名氏,應從他兩本言情小說及短篇《露西亞之戀》入手。
(大公報二O一二年五月廿八日)
憶《露西亞之戀》
陶俊(許定銘)
幾年之前,「無名氏」對一般的文藝青年來說還是陌生的,自從某報刊用了整版的篇幅來介紹他的《野獸‧野獸‧野獸》,闡明了小說主人翁印蒂的現代精神,無名氏才漸為人認識。近兩年來,更把他所流行的兩個小說《塔裏的女人》和《北極風情畫》拍成電影(都是由影帝楊群主演),而且非常賣座,無名氏的名字就更為愛好文藝的青年男女所欣賞了。他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外,還有:《海艷》、《金色的蛇夜》、《龍窟》和《露西亞之戀》等,而在文學理論方面則有《沉思試驗》。無名氏的作品充滿粗野、狂熱的氣氛,大部分的小說還帶有傳奇的色彩。
無名氏是卜乃夫的筆名,我認識他的作品亦略帶點傳奇性。大約一九六三年間,我參加了一次由阡陌文社舉辦的文學講座,主講者是誰已記不起了,但却很清楚的記得他極力推許一本絕了版的無名氏短篇小說集《露西亞之戀》,而且提議油印分給大家閱讀,再行討論,文換意見,可惜卻因時間的問題取消了。
不久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在一所舊書店裏買到了老版《露西亞之戀》。看過以後,深為書裏的故事情節所感動,打算寫一篇評介,但卻因事而擱下來。後來,一位初學寫作的朋友向我借書看,我借了給他,可是他却未能認識這本書的價值,輾轉借了給別人而失了踪,至今六、七年來,居然未曾見到第二本,可惜極了。如今心血來潮地寫起來,故只能是〈憶《露西亞之戀》〉而已!
《露西亞之戀》是本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說集,其最出色的,當推用以作書名的〈露西亞之戀〉了。我們從直覺上以為這是一篇戀愛小說,其實不然。這是叙述一個流浪的白俄,在異域的一所酒吧裏,喝着由故鄉釀製的酒,聽着帶鄉音的祖國船夫們的《伏爾加船夫曲》而思念故鄉「露西亞」的故事。一篇以思鄉這樣普通的題材所成的小說,如果沒有突出的技巧,細密的構思,讀者看來,就會像喝一碗白開水那樣索然無來。然而,出自一位有深度的作家手裏,這樣簡單的、普通的題材却成了感人的小說,使人產生那個不幸的主人翁可能就是你的感覺。無名氏的這個短篇就是這樣深深地吸引着我。
這篇小說在情緒的控制上,是非常成功的。《伏爾加船夫曲》是男聲的合唱,或許那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吧,每聽這支曲就悠然神往,像駐足伏爾加河畔,看着縴夫們一下一下的抽搐着,一下一下的拉動着,我就會感動得滿眶熱淚。歌曲本身經已動人,何況無名氏更將它加上由一位流浪的白俄來欣賞,音樂像噴泉般從書裏躍出,盪廻腦際,白俄的酒引領我們北望神州……,今日我們的處境與那位可憐的白俄何異?我們讀着一篇這樣的小說,能不為其感動?
今日我憑着回憶來寫這段文字,不敢說評,只作為一種介紹,如有機會,切不可錯過〈露西亞之戀〉!
(銘按:〈憶《露西亞之戀》〉1970年1月2日發表於《中報週刊》第119期之《五人隨筆》專欄,署名陶俊)
《希望》和《露西亞之戀》
許定銘
有一次在某談書的網站上,介紹《紅綠日報》的老總任護花以筆名周白蘋寫的系列驚險小說《中國殺人王》,有網友回應說曾在香港見到十多種,不知他有沒有把握機會全批買下?因為《中國殺人王》系列是一九四O及五O年代出的書,如今早已是鳳毛麟角,即使是一九七O年代的翻印本,也該早成絕響,如果他沒全批買下,實在是大錯失,蓋「書緣」之事,往往是巧中之巧,可一不可再,一生也未必有第二次。這勾起了我買進柔石的《希望》和無名氏的《露西亞之戀》底故事。
柔石的《希望》﹙上海商務,一九三三﹚購自何老大的「書山」。何老大的「書山」是本港一九六O至七O年代最有趣的舊書店。他是個胖老頭,當年(一九六O年代)已有六十開外,有人說他解放前當過國民大會代表,故此也有人叫他「國大代」的。何老大到香港後無事可幹,賣起舊書來。他的做法是買「舊倉」,原來當時新界有很多封了幾十年的舊貨倉,那是過去大書店的貨倉,藏了不少斷市多年的舊貨。也不知何老大用的是甚麽辦法,把舊倉的貨買到手,幾十本一紮,幾十本一紮的用繩紮好運走。然後到市區旺地,租個空置的舊鋪,不必裝修,一紮紮的舊書胡亂丟到鋪內堆書山。
他的店,一眼望過去,是座十呎八呎高的小山崗。何老大搬張櫈坐在門口,他通常只把店最外的一二十平方呎之地的書紮解開,供你選擇。未解開的,一定要整紮買,不理是甚麽,從不散賣。人客到來買書,何老大永遠是半睡不醒,帶醉的搖晃著,瞥一瞥你的書,胡亂開個價,絕不討價還價。你最好買,不買,他會低聲嘀咕,不知是否在咒駡你,然後把你選的書一手扔回書山,不再睬你……。
何老大的「書山」沒有固定的地址,他是在哪租到鋪,就在那兒開。一九六五年我剛上教育學院,何老大的「書山」就開在附近,走路去不用十分鐘,便經常去淘書。某次見他店裏擺了一叠柔石的《希望》,看樣子總有五六十本,叫價每冊五角,不過是一瓶「可口可樂」的價錢,當年我還未當書商,但深信送給有同好的友人,他們一定很高興,於是買了十餘本,分贈友好。據說後來是叫實用書局的龍先生全買去了。這本《希望》若現在拿到網上去拍賣,肯定超過五百哩!
柔石﹙一九O二~一九三一﹚,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是「左聯五烈士」之一。他很早就從事創作,以寫小說爲主,一九二五年曾自費出版短篇小說集《瘋人》,書出後,柔石「就願意牠立刻滅亡,因爲發現出內容之幼稚與醜陋。那本書,以後是送給我底開著一家小店的哥哥,拆了包貨物用了。」﹙見《希望》的〈自序〉﹚
柔石的作品不太多,較重要的是《舊時代之死》和《二月》,短篇小說集《希望》﹙上海商務,一九三O﹚,是他繼《瘋人》後出的第一本書,我的藏本是一九三三年的「國難後第一版」,三十二開二O六頁,收〈一個春天的午後〉、〈V之環行〉、〈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會合〉……等二十八個短篇,書前還有篇〈自序〉,說這些小說都是他一九二八至二九年間的作品。
生命是在遞變的,人與社會應當也走着在無限的前進的途程中,我底《希望》如此。﹙見〈自序〉,頁一﹚
柔石的《希望》其實也是所有人的希望。
我很早就知道江蘇江都人,原名卜寶南、又名卜寧、卜乃夫的無名氏(一九一七~二OO二)。
一九六二年我初涉文壇的那年還在讀初中三,暑假參加一個文藝講習班,才第一節,講者缺席,遲遲未到,負責籌辦的文社負責人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大哥哥,他急得團團轉,最後硬着頭皮,自己空槍上陣,給我們介紹了他喜愛的作家無名氏。
一九四O年代後期,無名氏以愛情小說家的姿態在中國現代文壇登場,以《北極風情畫》和《塔裏的女人》爭得大批青少年讀者。那位大哥哥給我們介紹的,卻不是那兩本無名氏賴以成名,印了多版的傑作,而是他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露西亞之戀》。
《露西亞之戀》是書中六個短篇之一,寫的不是愛情,而是韓國革命軍人的故事。在柏林的深夜裏,在一所白俄經營的酒吧裏,在沉鬱的《伏爾加船夫曲》裏,在濃烈的「伏特加」裏,在沉痛的愛國激情裏……有國歸不得的韓國人和俄國人,同為那點依戀故土的激動顫慄著,哀愁強烈地傳送給讀者,傳送給流浪異地的中國人……在一個成長於殖民地的十五歲少年的心坎裏印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一九七O年代初,某次在賣舊書的地攤上以三元淘得無名氏的《露西亞之戀》,非常高興,因自那次文藝講習班讀過《露西亞之戀》後,一直沒有機會讀到原書。得書的那晚挑燈夜讀,一口氣把全書讀完,與上次讀《露西亞之戀》雖然已事隔十年,但仍十分感動。讀《露西亞之戀》時,發現書內蓋了個代售處的藍印,當年中國新文學原版書已不容易得到,便決定翌日去碰碰運氣。
第二天按址去到那個代售處時,發現不是書店,竟然是一間「莊口」。所謂「莊口」,即是一間辦出入口的小型貿易行。他們會在香港搜購一批生活上的商品,透過本身的商業管道,運到南洋各地去;再從南洋各地運回他們的特產,在本地銷售,或轉運到內地去。
這樣的「莊口」會賣書?會賣無名氏的《露西亞之戀》?
進去一問,果然有此書。負責「莊口」的中年人說,他們最近整理一個多年未用的舊貨倉,翻出來一批《露西亞之戀》,約百來本,正打算運出口。不過,如果我想要,可以一元五角一本,但要全部一百七十餘本全要。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莊口」不單照顧一般市民的生活食糧,連精神食糧也在照顧之列。
那是我第一次大批買進同一本書,後來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原版《露西亞之戀》,大概都是從我這批書流出去的。如果當年我沒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那批《露西亞之戀》不知會流浪到世界哪個角落去!
──寫於二OO七年七月
九月刊於《大公報》
卜少夫的無梯樓
許定銘
一九七七年歲末,陳無言在《星島日報》發表雜文《介紹一本絕版好書‧無梯樓雜筆》。「無梯樓」是報界名人卜少夫戰時重慶的居所,臨馬路依山而建房子的二樓,沒有樓梯通樓下的鋪面,要從後面山坡上出入。《無梯樓雜筆》(上海新聞天地社,一九四七),是本約七萬字的小書,收卜少夫抗戰八年間的雜文三十四篇。此書罕見,我在舊書拍賣網站上搶拍過,可惜失手。
卜少夫讀陳無言文後,於報上回應了《無梯與有梯》,回憶了戰時舊事。其後,獲林友蘭回贈孤本重印《無梯樓雜筆》(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O)。台版《無梯樓雜筆》把上海版連自序一字不漏收進外,還附錄了陳無言的文章,並把《無梯與有梯》作新版序,書前收一幀水禾田為他拍的半身生活照。難得的是他還為內文需要落註的地上落了註腳,比初版更見充實。
卜少夫在新序中說這些文章,是過眼雲煙,是明日黃花,只在記錄某時代的脈搏,補足某個社會的腳步,無藏諸名山、傳之後世的價值。其實不然,這幾十篇文章是他戰時的經歷,或談政治,或談民生經濟、娛樂,或談走難實況,或談書籍、藝術……,都是難得一見的史料,尤其卜少夫一生打滾報界幾十年,認識各界人物之眾,停居地方之多,是我輩生於和平,長於繁榮都會之人難以知道而不容錯過的。
(大公報二O一三年一月十三日)
想讀自己的悼文
許定銘
方詩人寬烈患癌後,自覺來日無多,開始埋首整理一生著述,忽發奇想:寫信給諸友好,希望他們為他寫篇「悼文」,因為他很想在死前讀到友好們對他的看法;最好還開個追悼會,讓他也參加,跟友好們聚一聚。
其實此舉並非老方首創:一九七八年九月,著名報人卜少夫(一九O九至二OOO)將年滿七十,自覺已到古稀之年,便發信給友好們,要求他們寫一篇「關於卜少夫」的文章,要「直率地、無顧忌地、無保留地、沒有半點虛偽客套地、痛痛快快地寫出你印象中、心目中的卜少夫」。(見代序《此書之由來》)
卜少夫的徵稿信發出後,朋友們的來信似雪片飄來,一年後他把徵集所得文章八十九篇,詩聯等十五篇,交劉紹唐編輯整理,出版了《卜少夫這個人》(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O)。此書洋洋洋大觀,厚達三百多頁三十餘萬字,內容集中寫他們與卜少夫的交往。而卜少夫在新聞界活動超過半世紀,是《新聞天地》與《旅行雜誌》的創辦人,所接觸及採訪的人事與現代史關係密切,此書也就成了一部中國現代史的縮影。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跟老人家談「死」是大忌,難得像卜少夫和方寬烈的豁達。老方徵集「悼文」之事尚在進行中,他在香港文化界活動時日也不短,不知將來會不會也結集成書?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廿七日)
他看不到這冊
許定銘
卜少夫七十大壽發給友朋徵稿信而出版的《卜少夫這個人》(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O),竟因他交遊廣闊而連出四集,分別由他的老友《傳記文學》主持人劉紹唐及六弟卜幼夫主編,可惜我手邊無書,不知是何時出版的。這四冊書都叫《卜少夫這個人》,封面不同,你千萬別以為是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有興趣者不可錯失。
第一集《卜少夫這個人》出版於一九八O年,卜少夫其後再多活二十年,至二OOO年十一月,九十一歲時,因癌症病逝於香港律敦治醫院。其六弟卜幼夫即於十二月編印出版了第五集《卜少夫這個人》(台北新聞天地出版社,二OOO),可惜這一冊他讀不到了。本書其實是《卜少夫先生哀思錄》和《卜少夫這個人》兩冊書合成,頁數各自獨立,剛好都是一百頁。前者收生平事略、集錦及圖片等數十幀,記錄了卜老一生走過的曲折路途;後者只收好友有關《卜少夫這個人》約三十餘篇,最有意義的是附錄了《卜少夫先生大事記》和《卜少夫這個人》一至四集的目錄,供研究者索引。
五集《卜少夫這個人》都是別人寫他的,如果想看他的文章,《大地足下》、《受想行識》、《人在江湖》以外,切不可漏了寫他四弟卜乃夫,出於一九七六的《無名氏的生死下落》!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廿九日)
許定銘
二O一二是無名氏(一九一七至二OO二)逝世十周年紀念,五月的「文學月會」,由江濤及崑南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講《無名氏的小說》。江濤主要介紹無名氏生平,崑南則講無名氏的代表作《無名書初稿》。崑南是無名氏的超級「粉絲」,一九五O至七O年代中期的香港及海外文壇,當所有人對無名氏的所知僅限於《北極風情畫》(上海時代生活,一九四四)和《塔裏的女人》(西安無名書屋,一九四四)時,崑南已在一九六四年七月《中國學生周報》的《五四抗戰文藝專輯》上,發表了幾千字的《淺談無名氏初稿三卷》,探討主人翁印蒂追求人生目標的歷程。
《無名書初稿》是套二百六十萬字的長河小說,全書六卷,頭三卷《野獸‧野獸‧野獸》、《海艷》和《金色的蛇夜》出版於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後三卷《死的巖層》、《開花在星雲外》和《創世紀大菩提》寫於一九五O及六O年代,是不可見天日的隱世之作,直到無名氏一九八三年離開內地,經港赴台定居之際才能出版。講座中投射發放的書影均以新版為主,今日故意讓《野獸‧野獸‧野獸》(上海時代生活,一九四四)初版本書影以饗眾「粉絲」。《無名書初稿》厚盈呎,在資訊爆炸,傳媒充滿誘惑的今天,肯定無人問津。我認為想接觸無名氏,應從他兩本言情小說及短篇《露西亞之戀》入手。
(大公報二O一二年五月廿八日)
憶《露西亞之戀》
陶俊(許定銘)
幾年之前,「無名氏」對一般的文藝青年來說還是陌生的,自從某報刊用了整版的篇幅來介紹他的《野獸‧野獸‧野獸》,闡明了小說主人翁印蒂的現代精神,無名氏才漸為人認識。近兩年來,更把他所流行的兩個小說《塔裏的女人》和《北極風情畫》拍成電影(都是由影帝楊群主演),而且非常賣座,無名氏的名字就更為愛好文藝的青年男女所欣賞了。他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外,還有:《海艷》、《金色的蛇夜》、《龍窟》和《露西亞之戀》等,而在文學理論方面則有《沉思試驗》。無名氏的作品充滿粗野、狂熱的氣氛,大部分的小說還帶有傳奇的色彩。
無名氏是卜乃夫的筆名,我認識他的作品亦略帶點傳奇性。大約一九六三年間,我參加了一次由阡陌文社舉辦的文學講座,主講者是誰已記不起了,但却很清楚的記得他極力推許一本絕了版的無名氏短篇小說集《露西亞之戀》,而且提議油印分給大家閱讀,再行討論,文換意見,可惜卻因時間的問題取消了。
不久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在一所舊書店裏買到了老版《露西亞之戀》。看過以後,深為書裏的故事情節所感動,打算寫一篇評介,但卻因事而擱下來。後來,一位初學寫作的朋友向我借書看,我借了給他,可是他却未能認識這本書的價值,輾轉借了給別人而失了踪,至今六、七年來,居然未曾見到第二本,可惜極了。如今心血來潮地寫起來,故只能是〈憶《露西亞之戀》〉而已!
《露西亞之戀》是本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說集,其最出色的,當推用以作書名的〈露西亞之戀〉了。我們從直覺上以為這是一篇戀愛小說,其實不然。這是叙述一個流浪的白俄,在異域的一所酒吧裏,喝着由故鄉釀製的酒,聽着帶鄉音的祖國船夫們的《伏爾加船夫曲》而思念故鄉「露西亞」的故事。一篇以思鄉這樣普通的題材所成的小說,如果沒有突出的技巧,細密的構思,讀者看來,就會像喝一碗白開水那樣索然無來。然而,出自一位有深度的作家手裏,這樣簡單的、普通的題材却成了感人的小說,使人產生那個不幸的主人翁可能就是你的感覺。無名氏的這個短篇就是這樣深深地吸引着我。
這篇小說在情緒的控制上,是非常成功的。《伏爾加船夫曲》是男聲的合唱,或許那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吧,每聽這支曲就悠然神往,像駐足伏爾加河畔,看着縴夫們一下一下的抽搐着,一下一下的拉動着,我就會感動得滿眶熱淚。歌曲本身經已動人,何況無名氏更將它加上由一位流浪的白俄來欣賞,音樂像噴泉般從書裏躍出,盪廻腦際,白俄的酒引領我們北望神州……,今日我們的處境與那位可憐的白俄何異?我們讀着一篇這樣的小說,能不為其感動?
今日我憑着回憶來寫這段文字,不敢說評,只作為一種介紹,如有機會,切不可錯過〈露西亞之戀〉!
(銘按:〈憶《露西亞之戀》〉1970年1月2日發表於《中報週刊》第119期之《五人隨筆》專欄,署名陶俊)
《希望》和《露西亞之戀》
許定銘
有一次在某談書的網站上,介紹《紅綠日報》的老總任護花以筆名周白蘋寫的系列驚險小說《中國殺人王》,有網友回應說曾在香港見到十多種,不知他有沒有把握機會全批買下?因為《中國殺人王》系列是一九四O及五O年代出的書,如今早已是鳳毛麟角,即使是一九七O年代的翻印本,也該早成絕響,如果他沒全批買下,實在是大錯失,蓋「書緣」之事,往往是巧中之巧,可一不可再,一生也未必有第二次。這勾起了我買進柔石的《希望》和無名氏的《露西亞之戀》底故事。
柔石的《希望》﹙上海商務,一九三三﹚購自何老大的「書山」。何老大的「書山」是本港一九六O至七O年代最有趣的舊書店。他是個胖老頭,當年(一九六O年代)已有六十開外,有人說他解放前當過國民大會代表,故此也有人叫他「國大代」的。何老大到香港後無事可幹,賣起舊書來。他的做法是買「舊倉」,原來當時新界有很多封了幾十年的舊貨倉,那是過去大書店的貨倉,藏了不少斷市多年的舊貨。也不知何老大用的是甚麽辦法,把舊倉的貨買到手,幾十本一紮,幾十本一紮的用繩紮好運走。然後到市區旺地,租個空置的舊鋪,不必裝修,一紮紮的舊書胡亂丟到鋪內堆書山。
他的店,一眼望過去,是座十呎八呎高的小山崗。何老大搬張櫈坐在門口,他通常只把店最外的一二十平方呎之地的書紮解開,供你選擇。未解開的,一定要整紮買,不理是甚麽,從不散賣。人客到來買書,何老大永遠是半睡不醒,帶醉的搖晃著,瞥一瞥你的書,胡亂開個價,絕不討價還價。你最好買,不買,他會低聲嘀咕,不知是否在咒駡你,然後把你選的書一手扔回書山,不再睬你……。
何老大的「書山」沒有固定的地址,他是在哪租到鋪,就在那兒開。一九六五年我剛上教育學院,何老大的「書山」就開在附近,走路去不用十分鐘,便經常去淘書。某次見他店裏擺了一叠柔石的《希望》,看樣子總有五六十本,叫價每冊五角,不過是一瓶「可口可樂」的價錢,當年我還未當書商,但深信送給有同好的友人,他們一定很高興,於是買了十餘本,分贈友好。據說後來是叫實用書局的龍先生全買去了。這本《希望》若現在拿到網上去拍賣,肯定超過五百哩!
柔石﹙一九O二~一九三一﹚,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是「左聯五烈士」之一。他很早就從事創作,以寫小說爲主,一九二五年曾自費出版短篇小說集《瘋人》,書出後,柔石「就願意牠立刻滅亡,因爲發現出內容之幼稚與醜陋。那本書,以後是送給我底開著一家小店的哥哥,拆了包貨物用了。」﹙見《希望》的〈自序〉﹚
柔石的作品不太多,較重要的是《舊時代之死》和《二月》,短篇小說集《希望》﹙上海商務,一九三O﹚,是他繼《瘋人》後出的第一本書,我的藏本是一九三三年的「國難後第一版」,三十二開二O六頁,收〈一個春天的午後〉、〈V之環行〉、〈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會合〉……等二十八個短篇,書前還有篇〈自序〉,說這些小說都是他一九二八至二九年間的作品。
生命是在遞變的,人與社會應當也走着在無限的前進的途程中,我底《希望》如此。﹙見〈自序〉,頁一﹚
柔石的《希望》其實也是所有人的希望。
我很早就知道江蘇江都人,原名卜寶南、又名卜寧、卜乃夫的無名氏(一九一七~二OO二)。
一九六二年我初涉文壇的那年還在讀初中三,暑假參加一個文藝講習班,才第一節,講者缺席,遲遲未到,負責籌辦的文社負責人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大哥哥,他急得團團轉,最後硬着頭皮,自己空槍上陣,給我們介紹了他喜愛的作家無名氏。
一九四O年代後期,無名氏以愛情小說家的姿態在中國現代文壇登場,以《北極風情畫》和《塔裏的女人》爭得大批青少年讀者。那位大哥哥給我們介紹的,卻不是那兩本無名氏賴以成名,印了多版的傑作,而是他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露西亞之戀》。
《露西亞之戀》是書中六個短篇之一,寫的不是愛情,而是韓國革命軍人的故事。在柏林的深夜裏,在一所白俄經營的酒吧裏,在沉鬱的《伏爾加船夫曲》裏,在濃烈的「伏特加」裏,在沉痛的愛國激情裏……有國歸不得的韓國人和俄國人,同為那點依戀故土的激動顫慄著,哀愁強烈地傳送給讀者,傳送給流浪異地的中國人……在一個成長於殖民地的十五歲少年的心坎裏印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一九七O年代初,某次在賣舊書的地攤上以三元淘得無名氏的《露西亞之戀》,非常高興,因自那次文藝講習班讀過《露西亞之戀》後,一直沒有機會讀到原書。得書的那晚挑燈夜讀,一口氣把全書讀完,與上次讀《露西亞之戀》雖然已事隔十年,但仍十分感動。讀《露西亞之戀》時,發現書內蓋了個代售處的藍印,當年中國新文學原版書已不容易得到,便決定翌日去碰碰運氣。
第二天按址去到那個代售處時,發現不是書店,竟然是一間「莊口」。所謂「莊口」,即是一間辦出入口的小型貿易行。他們會在香港搜購一批生活上的商品,透過本身的商業管道,運到南洋各地去;再從南洋各地運回他們的特產,在本地銷售,或轉運到內地去。
這樣的「莊口」會賣書?會賣無名氏的《露西亞之戀》?
進去一問,果然有此書。負責「莊口」的中年人說,他們最近整理一個多年未用的舊貨倉,翻出來一批《露西亞之戀》,約百來本,正打算運出口。不過,如果我想要,可以一元五角一本,但要全部一百七十餘本全要。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莊口」不單照顧一般市民的生活食糧,連精神食糧也在照顧之列。
那是我第一次大批買進同一本書,後來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原版《露西亞之戀》,大概都是從我這批書流出去的。如果當年我沒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那批《露西亞之戀》不知會流浪到世界哪個角落去!
──寫於二OO七年七月
九月刊於《大公報》
卜少夫的無梯樓
許定銘
一九七七年歲末,陳無言在《星島日報》發表雜文《介紹一本絕版好書‧無梯樓雜筆》。「無梯樓」是報界名人卜少夫戰時重慶的居所,臨馬路依山而建房子的二樓,沒有樓梯通樓下的鋪面,要從後面山坡上出入。《無梯樓雜筆》(上海新聞天地社,一九四七),是本約七萬字的小書,收卜少夫抗戰八年間的雜文三十四篇。此書罕見,我在舊書拍賣網站上搶拍過,可惜失手。
卜少夫讀陳無言文後,於報上回應了《無梯與有梯》,回憶了戰時舊事。其後,獲林友蘭回贈孤本重印《無梯樓雜筆》(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O)。台版《無梯樓雜筆》把上海版連自序一字不漏收進外,還附錄了陳無言的文章,並把《無梯與有梯》作新版序,書前收一幀水禾田為他拍的半身生活照。難得的是他還為內文需要落註的地上落了註腳,比初版更見充實。
卜少夫在新序中說這些文章,是過眼雲煙,是明日黃花,只在記錄某時代的脈搏,補足某個社會的腳步,無藏諸名山、傳之後世的價值。其實不然,這幾十篇文章是他戰時的經歷,或談政治,或談民生經濟、娛樂,或談走難實況,或談書籍、藝術……,都是難得一見的史料,尤其卜少夫一生打滾報界幾十年,認識各界人物之眾,停居地方之多,是我輩生於和平,長於繁榮都會之人難以知道而不容錯過的。
(大公報二O一三年一月十三日)
想讀自己的悼文
許定銘
方詩人寬烈患癌後,自覺來日無多,開始埋首整理一生著述,忽發奇想:寫信給諸友好,希望他們為他寫篇「悼文」,因為他很想在死前讀到友好們對他的看法;最好還開個追悼會,讓他也參加,跟友好們聚一聚。
其實此舉並非老方首創:一九七八年九月,著名報人卜少夫(一九O九至二OOO)將年滿七十,自覺已到古稀之年,便發信給友好們,要求他們寫一篇「關於卜少夫」的文章,要「直率地、無顧忌地、無保留地、沒有半點虛偽客套地、痛痛快快地寫出你印象中、心目中的卜少夫」。(見代序《此書之由來》)
卜少夫的徵稿信發出後,朋友們的來信似雪片飄來,一年後他把徵集所得文章八十九篇,詩聯等十五篇,交劉紹唐編輯整理,出版了《卜少夫這個人》(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O)。此書洋洋洋大觀,厚達三百多頁三十餘萬字,內容集中寫他們與卜少夫的交往。而卜少夫在新聞界活動超過半世紀,是《新聞天地》與《旅行雜誌》的創辦人,所接觸及採訪的人事與現代史關係密切,此書也就成了一部中國現代史的縮影。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跟老人家談「死」是大忌,難得像卜少夫和方寬烈的豁達。老方徵集「悼文」之事尚在進行中,他在香港文化界活動時日也不短,不知將來會不會也結集成書?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廿七日)
他看不到這冊
許定銘
卜少夫七十大壽發給友朋徵稿信而出版的《卜少夫這個人》(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O),竟因他交遊廣闊而連出四集,分別由他的老友《傳記文學》主持人劉紹唐及六弟卜幼夫主編,可惜我手邊無書,不知是何時出版的。這四冊書都叫《卜少夫這個人》,封面不同,你千萬別以為是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有興趣者不可錯失。
第一集《卜少夫這個人》出版於一九八O年,卜少夫其後再多活二十年,至二OOO年十一月,九十一歲時,因癌症病逝於香港律敦治醫院。其六弟卜幼夫即於十二月編印出版了第五集《卜少夫這個人》(台北新聞天地出版社,二OOO),可惜這一冊他讀不到了。本書其實是《卜少夫先生哀思錄》和《卜少夫這個人》兩冊書合成,頁數各自獨立,剛好都是一百頁。前者收生平事略、集錦及圖片等數十幀,記錄了卜老一生走過的曲折路途;後者只收好友有關《卜少夫這個人》約三十餘篇,最有意義的是附錄了《卜少夫先生大事記》和《卜少夫這個人》一至四集的目錄,供研究者索引。
五集《卜少夫這個人》都是別人寫他的,如果想看他的文章,《大地足下》、《受想行識》、《人在江湖》以外,切不可漏了寫他四弟卜乃夫,出於一九七六的《無名氏的生死下落》!
(大公報二O一三年六月廿九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