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小草叢刊》

《小草叢刊》
許定銘


一九七O年代初期,本港出現過一間以九龍郵箱作通訊處的「小草出版社」,出過一套四十開本袋裝書的《小草叢刊》。據資料顯示共出十四種,最初的一種是司馬長風的《唯情論者的獨語》(一九七二),最後的則是蔣芸的《一百二十個女人》(一九七四)。事有湊巧,我手邊剩下的也正是這兩種。

《唯情論者的獨語》書分三輯,收散文四十多篇,集中的這些散文,已不是「秋貞理」時代的抒情式,而是理性的分析較多,孔子、黑澤明、釋伽、朱德、赫魯曉夫、殷海光……都是他筆下的題材。司馬長風很喜歡這本書,說是他「感觸人生和時代的結晶」;一九七七年還把書稿交給我,叫我再印一次。然而,事隔三十多年,我究竟有沒有印過,卻想不起來!

《唯情論者的獨語》中有一篇〈冬令營羣像〉頗值一提: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中國學生周報》與《大學生活》月刊合辦了一次青年冬令生活營,司馬長風被邀作顧問,與年輕人同樂數天後,他在惜別會中宣讀了這篇〈冬令營羣像〉素描,發表了他對這三十位青年文友的印象。

這是五十年前的舊事,這羣文藝青年早已年逾古稀,有些甚至可能早走了,像他提到的趙國雄,司馬說他人其實「不雄」,「身體細長、小頭小臉、面色蒼白,看來一拳就可把他打倒」。趙國雄是《阡陌》月刊的編輯,用筆名童常寫詩,于翎寫小說,作品散見《中國學生周報》和《阡陌》,還被編選進集體文集《綠夢》和《荒原喬木》中。司馬說他身子弱,說的不錯,據說他在一九六O年代中期已辭世,好像只有二十多歲。

這羣文藝青年中,當時已薄有名氣的,像周煥歡、馬建廷、張馬傳等,經常都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可惜後來沒持續下去;但也有些與文化結緣,貢獻不少的。像以筆名吳平、畢靈寫作的《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編輯吳汝鍵,一直是《周報》的重心人物,如今居於美國西岸。另有張愛倫(西西)和霍韜晦,小說家和哲學家如今是盛名遠播,無人不識,但當日只是初露頭角的文藝青年。今日忍不住做次「文抄公」,讓大家看看司馬長風怎樣寫這兩位「小友」:

張愛倫:好像是身懷絕技的女俠。神情自然而淡定,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說話像刀子似的銳利,果決剛強,好像原子彈都炸不倒她。在「敏才講演」會上,她講:「假如我是毛澤東」,妙語如珠,引得哄堂大笑,總幹事胡菊人說她該得冠軍,結果得了季軍。(頁二O七)

霍韜晦:是一個斯文的青年,從他的儀表看,可能以為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相反的他卻有驚人的講話才能。他是「敏才講演」的冠軍,又是辯論優勝組的主辯。他告訴我,前幾年愛好文學,常在報刊上投稿,近年來對哲學發生了興趣。(頁二一O)

兩大名家不知是否有讀過司馬這段素描?

一提起蔣芸,我總會記起她的《遲鴿小築》(台北仙人掌,一九六八),因為那是我早期讀到的台版書之一。《一百二十個女人》原是一九七二年《快報》副刊上的專欄,每天約八百字見報,連載了五個月,一共寫了一百五十個不同類型的女人。當時蔣芸從台灣來港未幾,交了不少朋友,以女性的視角看女人,細膩而有深度,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其後,台北的遠景出版社在一九八一年也出過《一百二十個女人》,不知是否同一本?

港版的十四種《小草叢刊》,比較少見而值得重視的,還有項莊的《舞劍談》、劉紹銘的《靈臺書簡》、董千里的《讀史隨筆》和亦舒的《我之試寫室》。除了香港作家外,叢刊中還有台灣作家顏元叔、鍾梅音、琦君等人的書。

一九七七年前後,台北的遠行出版社也出版過十餘種《小草叢刊》,所選作品雖然與香港的《小草叢刊》幾乎全不同,卻也見司馬長風的《唯情論者的獨語》。此外,他的書還有《舊夢新痕》和《吉卜賽的鄉愁》,如今都相當難見。叢刊中其他香港作家的書還有談錫永(王亭之)的第一本散文集《兩重腳跡》(書影來自孔網)和林燕妮最暢銷的書《懶洋洋的下午》,其餘的則是七等生、張系國、尉天驄、許南村(陳映真)……等人的書,特別要提的,是唐文標的《快樂就是文化》,已多年未見了!

──2012年5月

2012年10月刊《香港文學》

2 則留言:

  1. 「陳映真選集」那本當年在台灣是洛陽紙貴的地下流傳品,很多知識青年花了好大力氣,設法取得一本。

    可惜現在很少在舊書市看到了

    回覆刪除
  2. 嗯,那是陳映真的第一本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