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六十年代的娛樂:讀報

六十年代的娛樂:讀報
張玿于女士

掌故,該是鄭逸梅、包天笑或高伯雨那樣精采的吧?不敢言掌故,只是分享記憶的點滴,希望拋磚引玉,讓大家在浮世中,共享一些愉悅或懷想。錯漏難免,尚祈方家指正。感謝!

讀報是庶民娛樂

60年代初,香港收費電台有《麗的呼聲》(1949~1973),免費有《香港電台》、《商業電台》(1959啓播);電視只有收費高昂的黑白有線電視《麗的映聲》(1957啓播),日後獨大的免費TVB,1967年才出現。市民生活簡樸而單純,資訊來源少,造就了報業的榮景。


識字者最佳消遣:只賣一毫的報紙茶樓外的報攤,往往還可「換報」。一盅兩件歎完一份報紙,只要不皺不髒,可以換其他報紙,花一毫看兩份報紙是賺,看三份就大賺了。夜後再買一兩份「拍拖報」看副刊,報紙各有專精:狗馬足球漫畫風月娛樂圈消息,什麼口味都滿足了。賣不出的報紙,兩份摺成一對「拍拖報」也只賣一毫,「認真抵睇」。過午就見早報拍拖,夜七八點後,早午晚報混合拍拖,最合志在副刊或追連載小說,以消長夜。

那時,娛樂缺乏,沒有追電視劇或煲劇的社會條件,金庸、梁羽生創新武俠小說,號召力足以令《新晚報》起紙。金庸能恃武俠小說而創刊《明報》(1959~)的社會環境,今天難以想象。

當年辦報資本門檻不高,政府僅要求一萬元保證金或擔保,排字印刷大可租用友報設備,同志嘯聚即可開檔。難怪香港50年代一度有三十多種報章。雖然曇花一現者多(有冷笑話言:想坑害誰,就叫他辦報),但一雞死一雞鳴,60年代早午晚各式報紙常見十多廿種。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報紙無形中肩負「持續教育」的角色,令許多無緣升中學,甚至小學也未畢業的人長知識,開眼界。

娛樂報領導報紙製作潮流

然而,香港第一份柯式彩印的報紙,是專攻娛樂新聞的《銀燈日報》(1959創刊),16開版(面積如今日地鐵派的免費報)。

《銀燈》大賣,引出同是16開娛樂報《明燈日報》(1960創刊)。其後《天天日報》1960年11月創刊,首見8開正張(如今天收費日報大小)柯式彩色印刷的「新聞紙」領先同行(不過內頁仍是黑白,不像今天報紙可頁頁彩色。


《銀燈》《明燈》彩色印刷照片清晰養眼,比其他報紙圖片網點鬆郁矇高出幾班。更不時附送明星海報、照片、特刊,無良報攤往往扣起,迷哥迷姐崇拜偶像,只好加錢另購。


對!90年代數碼照相機出現前,沒有預設拍攝模式或防手震相機、更沒有修相美顏軟件,難以想象電郵/Wi-Fi存儲share電子相。並無可delete重來的記憶卡,真刀真槍用「菲林」-曝光對焦失準、眨眼歪嘴就糟蹋「菲林」。60年代沒有傻瓜機,攝影沖晒器材昂貴,技術要求高,照片製作工序多。相機是奢侈品,照片成本鉅貴。許多人生留影,僅止於證件相、喜慶飲宴合照或到照相館拍全家福。沒有電視、錄影、微博、Facebook或YouTube,藝人的影象稀罕矜貴得多。娛記「漏出」藝人照片,是可觀的「下欄」收入。有文化者集郵票,工廠妹文員學生收藏「明星相」。直到80年代,旺角信和中心「賣明星相」還是興旺生意。明星相銷情,甚至可觀察藝人的人氣指數。


藝人的真人或影象,在電視普及前並不易見。越神秘越矜罕,市場越渴求藝人消息和圖像。難怪當年是仰慕崇拜的「迷」,今天是平等得多的fans。娛樂報彩色製作,超前新聞大報,背後還有市場的無形之手。

自清末開辦報風氣,報紙是革命黨宣傳政治,開導民智的工具,也是照顧市民口味的新聞媒體。銷量宏大如《申報》,流行如《點石齋畫報》(1884~1898)今日尚有人記識。其實報紙還有一個不斷的娛樂報傳統。看清末民初樊樊山等文人在捧伶人名妓的小報發表詩文,造就梅蘭芳成一代藝術巨匠,娛樂報和fans真的不可小覷。

香港舊照片二O一三年八月十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