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癌魔 告別人間滋味
也斯遺願 為香港文化立言
記者:王家文 彭美芳
【也斯1949-2013】
一代詩人走了,永別香港文壇,留下的文字印記,卻是永恆。著名文學家也斯(原名梁秉鈞)日前因肺癌離世,安詳地告別這滋味人間。這些年來,也斯苦撐着被癌魔煎熬的身體,筆耕到最後一刻。他去世前半個月仍在寫作,致力為香港文化發展編撰一部巨著,惜時間不留人。文化界相信,也斯的一支筆,將由後輩接棒寫下去,完成他畢生心願,也圓了他的夙願。
跟也斯相識數十年的牛津出版社學術及普及出版部總編輯林道羣記得,93年替也斯出版長篇小說《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那時香港處於回歸前的迷失,也斯借筆下主角「煩惱娃娃」,道出對香港種種的想像和經歷,還有他的情感,喚起文化界的共鳴,影響深遠,「短短一、兩年重印好多次」。
■也斯把成名詩作《雷聲與蟬鳴》送給蔡炎培,並在內頁題詩。
「為甚麼大家都不寫香港?」
由詩歌集《游離的詩》,到告別作《人間滋味》,也斯既寫人也寫情,文字的最深深處,是要把香港文化呈現在世界舞台。林道羣說,也斯心頭一直未放下的,是香港中文寫作在大中華處於邊緣狀態。九十年代初,藝術發展局成立,也斯出任文學組首任主席,多年來擔任過海外大學的訪問學人,也獲邀出席國際詩歌節等,「努力為香港在國際上爭取一個重要地位」。
一生寫作,筆耕到最後,也斯離世前仍在寫專欄、談文化、憶往事、念舊情。他曾在專欄中慨嘆:「為甚麼大家都不寫香港這都巿、還沒有一本香港都巿的作品呢?」林說寫香港的普及文化,是也斯畢生的夙願,也是遺願。回歸前,也斯已着手編寫有關香港多元文化發展的著作,以理論闡釋,「書名都諗好叫《香港文化十論》」,內容經不斷修訂,至今仍未完成,「也斯對學術態度好嚴謹」。
原名梁秉鈞的也斯,上周六因肺癌去世,終年63歲。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黃淑嫻說,也斯離世時,家人在旁相送,「走得非常安詳」。家人仍忙於處理也斯的身後事,治喪委員會成員多是也斯好友,包括文化人葉輝,日內將公佈喪禮和追思會等事宜。
也斯詩作、斯文,流露出人民精神,更涉獵電影、攝影等跨媒體的視野,不限於本土,更與世界接軌,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曾多次在公開演說中,稱讚也斯是其中一名充滿世界視野的華人作家。
曾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蔡炎培,今年77歲,六十年代是也斯的「伯樂」,憶述也斯念大學時,在《中國學生周報》任專欄作家,名作家西西當年問他,誰是「是有希望詩人」,他選了也斯和另一人,「好嘅詩人買少見少」。他說也斯近五年作品達致高峯,「患病之後嘅作品,更加光芒四射」。
文字充滿草根味道的快樂
也斯一生桃李滿門。詩人廖偉棠說,最欣賞也斯筆下真實的香港,文字間充滿「草根味道」的快樂,用上地道文字、意象和流行詞語,「唔係旅發局廣告下嘅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編委鄧小樺形容,也斯是「半部香港文學史」,作品風格低調,用字淺白,對香港各區有深刻體會,又道出七十年代香港人,對中西文化複雜的心路歷程及文化特色。
嶺南大學稍後會設悼念活動,讓校內人士及市民參加。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也在商討為也斯安排追思會事宜。
■患癌其間,也斯出席團體舉辦的詩人聚會,朗讀自己的詩作。
■熱愛本土文化的也斯,愛於街頭小巷品嚐香港地道小食。
也斯生平及作品
1949年:3月出生,祖籍廣東新會,原名梁秉鈞
1969年: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任專欄作家、中學教師
1970年代:參與編輯《中國學生周報》;推出成名代表作詩集《雷聲與蟬鳴》(1978)
1980年代:78至84年於美國深造,取得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於港大任教比較文學;出版《游詩》(1985)
1989年:獲邀為駐柏林作家,見證東西德合併
1990年代: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推出《詩與攝影》(1990)出版詩作《游離的詩》(1995)、《半途:梁秉鈞詩選》(1995)
1997年:任教嶺大至臨終前
2006年:獲頒紫荊榮譽勳章
2009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證實患上肺癌
2010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
2011年:出版《人間滋味》、主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
2012年:出版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修訂版;獲選香港書展年度作家;獲誠品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2013年1月5日:在仁安醫院因肺癌病逝,終年63歲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
推動文化研究 提攜後輩
《蘋果》記者
■與也斯感情深厚的董啟章,心情尚未平復。
【影響深遠】
也斯遺願是希望本港有成就卻被忽畧的文人,能獲大眾賞識。他的離世,令不少受其影響的「60後」、「70後」港產詩人,文壇後輩如黃念欣、董啟章和洛楓等悲慟不已。黃念欣指也斯帶動90年代自我反思的文學浪潮,推動本港文化研究。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黃念欣和作家董啟章與也斯關係甚深,也斯文學風格也影響他們的作品。
與多媒體藝術家合作
黃念欣指董啟章和也斯感情如師徒般,董啟章心情未平復,黃念欣欣賞也斯文學中表現的溫柔處世態度,例如詩集《博物館》描寫紙和石頭,透過黑墨印上文字,兩者互相交流,反映詩人包容的價值觀。她認為也斯在90年代開始以自我反思為題創作,推動本港文化研究。
不少本土年輕作家亦受到也斯的鼓勵,以香港作為寫作題材,例如浸大英文系及人文學科副教授羅貴祥、女作家洛楓、港大比較文學系主任張美君等。
羅貴祥昨日坦言因也斯離世感到傷感,而洛楓在個人fb上留言:「悼念也斯老師,是日無post」。
張美君亦在fb上載和也斯的舊照,留言道:「當您病倒時,我(張美君)曾問您(也斯),可否在您康復那天寫一首疾病詩。您跟我笑說,Esther,你腦海裏又想着甚麼文學理論?今天想起這對話,竟然泣不成聲。」
也斯常與多媒體藝術家合作,例如音樂人龔志成、設計師又一山人、舞蹈家梅卓燕、攝影師李家昇和梁家泰等。
患癌無阻創作 籌辦展覽
■也斯告別散文集《人間滋味》淡中見詩之韻味。
【熱愛文學】
也斯一生與文學、詩歌相伴,被老一輩詩人讚揚於平淡中展現詩意。也斯即使患重病,也不減文學創作,遺願遺作甚多。
與也斯稔熟的70後詩人廖偉棠,引述也斯去年十月曾透露計劃出書談抗癌經歷,而香港大學在也斯生前亦商討為他舉行詩作展覽,現只能留待喪禮後再安排。
新詩史中佔一席位
著名詩人蔡炎培見證也斯出道,讚揚他的作品質素高、有深度,「唔似中國大陸啲口水詩」,他指也斯近年在首本以食物為題的散文集《人間滋味》中,描寫白粥,「表面雖然係散文,但讀讀吓會進入詩嘅磁場,作品有心意。」蔡炎培指近百年新詩史中,包括也斯在內的具實力詩人僅十餘人,而也斯更是多產詩人。
37歲的詩人廖偉棠和也斯相識十多年,得知也斯死訊後心情沉重。他指十多年前剛出道寫詩時,受也斯鼓勵寫作,多以香港為題創作。廖偉棠去年10月在一位敍利亞詩人訪港的聚會上遇見也斯,當時也斯身形瘦削,但滿腦子出版計劃,例如抗癌書、搞展覽,未因病而停滯不前。
也斯曾任教港大英文及比較文學,港大文學院透露,也斯生前計劃和港大合作,舉行主題為香港的展覽,將他的詩作配合攝影師的作品,以表現香港印象。文學院指也斯離世消息突然,現正等候家人安排葬禮後,再討論是否需要改變展覽主題。97年也斯曾與好友攝影師王禾璧合作,舉行《九七影情》,呈現灣仔、中環、大角嘴等地區香港特色。
(蘋果日報二O一三年一月八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