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過癮的「短逸事」

過癮的「短逸事」
黃仲鳴

《百家文學雜誌》第十期刊有古遠清教授〈野味文壇〉一文,每則短短數百字,描述了夏志清、余光中、吳魯芹的逸事,讀來饒有趣味。這種寫法,雖非古遠清的獨創,然搜羅資料之豐,再而組織成文,茶餘飯後讀之,誠開胃而醒神也。

且看這一則:夏志清與王洞在紐約最豪華的旅館Plaza hotel舉行婚禮。對這家氣派不凡的旅館,夏志清讚不絕口,興奮之餘,竟口沒遮攔對唐德剛說:「下次結婚再到這裡來!」

日前為編《侶倫作品評論集》,翻了不少資料,也重看了侶倫的晚年作品《向水屋筆語》,內中有篇〈藝壇俯拾錄(三十八則)〉,結構與〈野味文壇〉相仿,記載了不少文人逸事。這三十八則,相信有不少是侶倫的親身經歷,與古教授的「整理史料」不同。如:

林語堂當年辦《論語》雜誌,提倡幽默。這詞乃由英文迻譯過來,為新創詞,很多人都不明其真意。最可笑的是,有次,香港某社團假青年會舉辦遊藝會,場內喧嘩嘈雜;那位追慕時髦的司儀先生跑出舞台,用擴音器向觀眾叫道:

「遊藝會快開幕了,請大家幽默些!」

看到這裏,我不禁失笑。那位司儀先生,以為有個「幽」字,就是「幽靜」,以為有個「默」字,就是「靜默」。哈哈!

以前在報刊任編輯,見過不少作家的字體,最草的是三蘇。入行時,在報館出版部工作,一日,奉老闆之命,坐其私家車直上北角半山三蘇居處索稿。按鈴。入內。三蘇說:「仲未寫。細路,坐一陣先。」隨見他據坐廳中飯桌,攤開原稿紙,一手持筆,一手將稿紙又前又後的移動,恍如車衣,迅即揮就十餘紙。交到我手上時,一看,竟然一字也不識。回到報館,即有專人代執排,鮮有出錯。另如倪匡的手稿,字如,也看得辛苦非常。

侶倫指集記者與作家於一身的「寫字佬」曹聚仁,從不按稿格書寫,「每一行都是一連串直落,字與字之間分不清楚」,「據說有個別報紙,特地指定一個熟悉他的字體的專人為他的文章檢字。」看來,三蘇與倪匡的「祖師爺」,還有個曹聚仁。

侶倫說,曹聚仁「矮矮胖胖」,「短短的頭髮,衣着隨便,看上去像個肉檔上的販子」。「肉販子」,即是粵語的「豬肉佬」了。曹聚仁聞說,卻毫不以為忤。

最過癮一段:在三十年代末期,有「中國影壇上第一個武俠導演」之稱的任彭年,由上海到香港謀生。編劇大都不懂「武藝」,任彭年卻要劇本「多打」,那才夠熱鬧。編劇搔頭撓頸,如何下筆?任彭年笑說:「不必擔心,劇本寫到要打的地方,只要加上注明,我自然會處理的了。」於是,編劇一寫到有「打」的場面,就寫上「大打一頓」四字,讓任導演自行發揮、大演身手去也。

侶倫在那年代曾當過編劇,他的劇本是否有過「大打一頓」,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些短趣聞、短逸事,希望古遠清能繼續搜羅下去,以饗讀者。

(原刊二0一0年十一月廿三日《文匯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