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張愛玲:電懋劇本集》前言

《張愛玲:電懋劇本集》前言
藍天雲

1. 香港有幸,文學與電影史上皆有張愛玲的名字。

張愛玲曾在香港大學就讀,日軍佔領香港後停學,回到上海,寫了好幾篇香港故事,淪陷前後香江的繁華與頹廢,被她保留下來了。五十年代重臨香江,得宋淇邀請,為香港的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寫電影劇本。在張愛玲的創作生涯中,香港的地位舉足輕重。

1957至1964年間,張愛玲為電懋公司編劇的電影,按首映先後次序為:《情場如戰場》(1957)、《人財兩得》(1958)、《桃花運》(1959)、《六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一曲難忘》(1964)與《南北喜相逢》(1964)。除了拍成電影的劇本外,尚有屢經修改而最終原稿下落不明的《紅樓夢》上下集與《魂歸離恨天》。前者讓她弄得心力交瘁,還差點破壞了跟宋淇夫婦的友誼;後者完成不久,電懋公司的老闆陸運濤及多位要員在台灣遇上空難,未幾公司改組,宋淇離職,劇本成了張愛玲為電懋編寫的最後一部作品。

張愛玲在電懋時期的劇本,拍成電影的有八個,沒有拍成的有兩個,總共才十個,算不上多產,但在她的文學作品中,也有一定的位置。隨著電懋與改組後的國泰機構相繼淡出香港影業,這批劇本輾轉流徙的過程,大概難以再追尋。只知道它們後來陸續成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館藏,養在深閨人未識。最初,這批劇本裡,只有《情場如戰場》與《魂歸離恨天》分別收錄在張愛玲自己的作品集《惘然記》與《續集》內。其後,又有個別的劇本「出土」,刊在文學雜誌上,例如經過鄭樹森教授整理校訂的《南北一家親》及《小兒女》等。

張愛玲的劇本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細數一遍,卻並未全部出版,譬如《人財兩得》與《桃花運》是從未跟讀者見過面的。這時,關於張愛玲的研究,已從方興未艾發展成當今顯學。張愛玲與電影的關係,也成了重要的題目,但是相關的文章不多,且有明顯的局限,這當然跟缺乏原始資料有關。張愛玲編劇的電影,有部分已出版影碟,但亦有些已經散佚,如《人財兩得》、《桃花運》和《一曲難忘》。要全面了解張愛玲與電影創作的關係,劇本成了重要的線索。

為張愛玲的電懋劇本結集,意念由此而生,希望藉此推動更多相關的研究,讓讀者對張愛玲有更全面的認識。

2. 《張愛玲:電懋劇本集》內的劇本,並非源自她的手稿,而是電影公司當年已經謄錄的油印本。當年電影公司收到編劇的原稿後,會發出去讓人用蠟紙抄寫,油印多份分發導演、演員、美工及其他工作人員。由於經過抄錄,不免有手民之誤,在校訂劇本時,除了明顯的錯漏之外,盡量保留油印本的原貌。

當然這是不得已的折衷,一些較接近原貌的二手資料,總算比沒有的好。此外,曾經出版的劇本,也是我們參照的對象,取長補短,務求讓劇本以更理想的狀態面世。《南北一家親》與《南北喜相逢》內,有不少粵語對白。為方便不諳粵語的讀者,我們參考了鄭樹森教授之前的註釋,將粵語對白「翻譯」,附在旁邊,以便理解。而原文中部分粵語現在看來並不地道,意思亦欠清晰,我們因應需要略予修飾,俾能有效地反映南來文人與本地文化互動的狀況和特色。

劇本集分四冊,一方面是便於閱讀,另一方面也略按主題劃分,讓脈絡更明晰。第一冊「好事近」,包括《情場如戰場》和《六月新娘》,講的是「女結婚員」的明爭暗鬥與忐忑不安。第二冊「舉案齊眉」,收錄首次出版的《人財兩得》與《桃花運》。兩劇皆以婚姻為主題,女結婚員如願以償結婚後,張愛玲是否順應市場要求,讓她們從此美滿團圓?兩個劇本文字精彩,喜劇感強烈,張愛玲在此流露小說中難得一見的幽默細胞。第三冊「南北和」,順理成章的就是《南北一家親》與《南北喜相逢》,還順便向南北系列的始創者宋淇致意。第四冊「海上憶舊」,載入《小兒女》與《一曲難忘》。兩個劇本多少讓人聯想到張愛玲在上海寫的電影劇本,如《不了情》(1947,桑弧導演)與《哀樂中年》(1949,桑弧導演)等,都是文藝片而非喜劇,主題亦相近。最後則附錄了沒有拍成電影的《魂歸離恨天》作結。

3. 讓第一手資料流通,是促進研究、增進知識的最佳辦法。馮睎乾的文章就是個好例子。他得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的允許,查閱張愛玲與宋淇當年的書信。從這些第一手資料中,澄清了許多以往的誤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證出《情場如戰場》並非如張愛玲後來在書中所說,改編自《溫柔的陷阱》(The Tender Trap),而是另有所本。此外,從張宋之間的書信裡,亦看到張愛玲的創作方式與認真的態度,並非如向來坊間所推測的,為了五斗米而不得不勉為其難。

無獨有偶,邁克在巴黎閒逛時,無意中買到《溫柔的陷阱》的影碟,一看之下,也發現它並非《情場如戰場》的前身,反而跟易文導演的《溫柔鄉》(1960)關係萬千重。他與馮睎乾並不相識,卻在這一點上殊途同歸,歷史的偶然,就是這樣教人意想不到。

許珮馨則以都市浪漫喜劇為切入點,討論《情場如戰場》與《六月新娘》的劇本與電影之間的差別,指出張愛玲對女性心理的細緻描繪,與神經喜劇類型的配合。黃愛玲從上海時代的喜劇《太太萬歲》,順流而下,探尋《人財兩得》與《桃花運》裡的夫妻經。名為夫妻,其實是探討「太太」在中國的現代婚姻裡扮演的角色,與張愛玲自己的婚姻際遇並讀,再次證明張愛玲對電影劇本的寫作、電影作為商品的特質,是相當自覺的。

鄧小宇當年曾是電懋童星,也曾在《小兒女》中演出。他道出了當年電懋製作南北系列電影的歷史背景,雖然認為只是無傷大雅的小品,但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吳昊曾經擔任編劇多年,以豐富的經驗,從專業的角度來剖析張愛玲兩個南北系列劇本的結構與喜劇元素,更從文化角度來看當年香港本地人與外省人之爭,藉著劇本重溫戰後不久的一段香江歲月。

惟得與毛尖,也是不約而同,談論《小兒女》與《一曲難忘》裡角色的內心世界。毛尖談到了上海時期的張愛玲電影劇本與電懋劇本的差異,有時不我予之感。惟得則認為張愛玲這兩個劇本儘管受通俗劇的框框限制,描寫人物不及小說細膩,卻流露了小說所沒有的善意,意外地看到了張愛玲的另一面。

4. 幾經轉折,張愛玲在電懋時期的劇本,終於結集出版。這是很多有心人的善意與努力的結果。國泰機構的支持,落實了劇本的出版計劃;黃愛玲的意見,替本書確立了清晰的結構;諸位作者勞心勞力,為本書增添參考價值和閱讀的樂趣;黃奇智百忙中抽空,為本書作張愛玲的版畫肖像,算得上別開生面;同事郭靜寧統籌本書編務;劉勤銳、單識君、胡淑茵為劇本校訂,編輯文稿,花費精神與眼力,讓本書內容更臻完善。還有各位曾給予本書各種幫忙與意見的人士,亦在此一併致謝。

2009年11月1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