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三毫子小說

三毫子小說
阿杜

研究香港近代文學史成了近日熱門話題,有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黃靜專文論及五、六十年代對香江民間文藝影響至深的「三毫子小說潮」。的確,五、六十年代香港假髮塑膠花業旺盛之後,製衣業鵲起,經濟走向現代熾熱階段,市民對文化生活要求殷切、粵劇興旺粵語片興盛,街角報攤增多。報刊膨脹,除了《華僑》、《星島》、《工商》等大報向穩趨旺外,《南華》、《正午》、《晶報》、《超然》、《香港夜》、《新晚報》、《新系》、《新生晚》、《真欄》等等各左右報紛起,附屬刊物擺滿攤檔,老實說當年的民間文藝氣氛濃過今日多多,典型的有《新系》羅氏家族出的《環球文藝叢書》,有《武俠世界》,有偵探文藝獵奇小說,文學綜合的《西點》、《藍皮書》、《迷你》、《新知》和每星期大批推出的十頁二至三萬字中短篇的「三毫子小說」,不似今日最大批的是專門「爆內幕」、「揭陰私」甚至創作造謠的清一色「八卦雜誌」。

每本三角錢的「三毫子小說」孕育了香港作家羣,當年知名文人三蘇、方龍驤、依達、亦舒、屏斯(即孟君)、杜寧、黃思聘、鄭慧、羅馬等等,都是三毫子小說之主力,當年《環球》為方龍驤主力主編,發掘作者和最後定稿均由他一手主理。阿杜六十年代初下船航海前,曾有小說《小金鈴》為方採用刊在《西點》,方提議可出三毫子小說單行本,每本有多二百元稿費,當年打工月薪只有一百,當然「舌累飯應」,那一月同屬新人出來的除了「阿杜」,還有同為青年幫的文友「沙鷗」(原名鄧豫,後來從事印刷業發跡),還有「阿瑩」(原名張森,影星張沖之兄,後為導演),如此這般阿杜也曾成三毫子小說作者,和亦舒、依達齊名,當時已飄飄然了。

此後筆者海上亡命十多年,又偷渡上美國做黑工,又被抓坐牢等等,輾轉多年再回香港,第一份陸上工作便是入《新報》做突發記者,兜兜轉轉人生走了一個大圈,從執筆改為舞拳腳當水手謀生,再重回搖筆桿行業,如今進入電腦互聯網年代,我等再由執筆界邁向乞米界之末路期,人生如此走一遭,不由你不感慨萬千。

(原刊二00七年一月廿二日《文匯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