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籌拍紀錄片 宋以朗重拼張愛玲一生

籌拍紀錄片 宋以朗重拼張愛玲一生
記者:冼麗婷

中國著名作家張愛玲 90歲冥壽剛過去三天,一項研究她的新計劃又宣佈快要展開。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計劃動用她的作品版權收入,以數百萬元經費,攝製關於張愛玲生平的紀錄片,透過全球採訪見過她的人,用口述歷史形式,如拼圖一樣重塑文學裏及生活裏更深更厚的著名作家。

張愛玲在中港台擁有不少讀者,宋以朗接受訪問時說,去年出版的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估計在三地總銷量近 100萬本(大陸約 80萬本、台灣10多萬本、香港約5萬本)。不少人希望在小說女主角九莉身上尋找星級作家的身影。

在華麗與蒼凉的寫作生涯以外,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張愛玲七十年代初曾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中國研究所裏當研究員。宋以朗說,張愛玲當時的職責包括天天看中共報章雜誌《人民日報》及《紅旗》,看當年四人幫的文化打手張春橋用化名所寫的社論,然後從文字學角度,在特別的遣詞用句裏,分析中共領導層權力及政策變化,繕寫報告。

其中一篇講曾是毛澤東指定接班人,後被指與美國關係密切的林彪,但小說家的政治稿,在研究所門派有別下不被接受,認為她未能看穿中共領導層勢力變化,令張愛玲對工作前途失望,寫信向宋淇夫婦訴苦。

林彪的文章未見所蹤,另一篇關於土改的 20頁英文稿真迹則可能捐了給南加州大學。女作家可待發掘的資料會不會更多?宋以朗認為張愛玲在柏克萊一段研究中共政治的生活迹近空白,若能找到當年與她共事的人,既解說研究中心運作,亦描述女作家刨報紙生涯,以及她對中共政治的看法,對關心她的讀者來說,屬新鮮題材。

因為父母而間接承受了張愛玲的「一筆遺產」,宋以朗接觸很多相關人物,不少談及某某跟一代才女的接觸,令他想到,每一個擁有與張愛玲相處片段的人,都可能是發掘新材料的寶藏,若能把各人何時何地見過大作家以及對她作品的意見論述,一個一個的紀錄,一塊一塊的拼湊,組成星級作家巨幅畫面,「一個人只有好少部份,加埋一齊先有意義」,成為張愛玲紀錄片意念的始源。

全球訪問曾有接觸者



張愛玲愛找裁縫做衫,親筆畫的一件旗袍款式很講究。

很初步的估計,現時世界各地最少有十多人與張愛玲有淵源,宋以朗擬定的受訪名單,都是重量級學者及著名作家,包括身在美國的夏志清、莊信正、白先勇及於梨華;現處香港的李歐梵、劉紹銘以及在加拿大的戴天;當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的一班學生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及王禎和等。還有其他非學術界人物,包括張愛玲的姑丈李開第與前妻所生的女兒李斌,現居澳洲;而宋以朗及其姊,和家中老傭人阿妹,以及其他相關人物,都是訪問對象。

要做這樣的採訪、判斷及整理工作不容易。有份量而且願意接受採訪的人,年齡都在七十開外,夏志清教授就是個重要人物。 1961年他以英文編寫《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國現代小說史),把原被視為鴛鴦蝴蝶派的張愛玲,與魯迅及錢鍾書等躋身中國現代小說家之列。夏志清在美國時期,與張愛玲互通書信達 122封,最終以兩萬美元把書信真迹賣給南加州大學圖書館。採訪他,除了說張愛玲,還能說她的文學地位。但宋以朗知道 89歲學者有病,不能受刺激,採訪他有逼切性,難度也相當高。

宋以朗認為文學學者莊信正也是個重要人物,而且有信心對方會接受訪問。當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後,實際生活需要包括搬屋,都是莊信正委託好友林式同從旁協助。林式同已去世,現年 75歲曾任職聯合國的莊信正退休居於美國,他曾出版與張愛玲合共約 80封的書信。

當年以白先勇為首的一班台大外文系學生,也與張愛玲有過一席之緣,當中不乏張迷。宋以朗認為跟張愛玲一樣寫過反共小說《尹縣長》的陳若曦,正可以此話題談論張愛玲。按陳若曦紀錄, 1961年張愛玲訪台,美國新聞處的麥加錫( Richard McCarthy)在台北一間餐廳設了一桌筵席,與席者包括星級作家白先勇、歐陽子及王禎和等。等候女作家之時,各人以猜測她的長相打發時間。白先勇估她「準是又細又瘦」。結果,「張愛玲來了,果然身材乾扁細長像根竹子」。「應是不惑之年的張愛玲,杏眼白膚,笑容羞澀,神情活像個小女孩」。

擬編張愛玲百科全書

在香港,退休學者劉紹銘與張愛玲淵源頗深,他有份參與夏志清小說史中譯本工作,與莊信正是老同學,對居於美國的張愛玲,曾作出幫助,連同當年台大同學李歐梵,也曾於 1968年在美國中部一個學術會議接待過張愛玲。這串文學圈子裏的閃爍人脈,若都能在影像裏述說張愛玲,將是另具意義的文化資料。

好奇張愛玲拼湊張愛玲是有趣的,按宋以朗現有資料,張愛玲可以是這樣的: 5呎 6吋半,又高又瘦的張愛玲,愛找裁縫做衫,親筆畫給宋以朗母親鄺文美的一件貼身旗袍,三圍是 32、 27、 362吋。她文字華麗,也着重外表,即使 800至 900度近視,卻不愛戴眼鏡。跟宋以朗姊弟說話時,為了看清楚眼前人,不時把臉孔貼近,因為相信言多必失,她說話不多,也講得很慢。在香港趕電影劇本時,因為有胃病,愛吃隔夜麪包;在美國跟於梨華吃揚州湯包時,也吃得十分慢……。全球採訪後,張愛玲又會是怎樣的?

宋以朗是媒界調查顧問,擁有統計學博士學位。張愛玲是宋家摯交,曾暫居宋宅。近年宋以朗閱遍 600多封共 40萬字的張愛玲書信,不知不覺,也認識了她的生平。他相信具價值的受訪者或資料會陸續出現,紀錄片會視情況延續。而負責拍攝統籌的人,不必是張愛玲專家,但要有研究她的熱情,「佢可能一世都冇想過可以做一份同張愛玲有關的工作」。

宋以朗整理父母的書信,計劃兩年內出版,同時考慮編訂張愛玲百科全書,提供研究資料指引,連同紀錄片在內,一切經費來自版權收入。大作家死後的文化事業,很難無風無浪,張愛玲的書信及手稿真迹最終命運如何,宋以朗考慮之一,是交給可靠的圖書館,條件是要製作網上版本,讓公眾閱覽。「或者睇吓有冇大學或校友出錢買,賣到所有錢,我會即刻捐番畀大學做獎學金,等學生可以直接受惠」。

張愛玲的確沒有被遺忘,相信會越來越被記得。

(原刊二0一0年十月三日《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